58.8万买1400马力只能爆发30秒?极氪9X车主社区87%的人承认从未踩到底,这场马力竞赛到底在比什么

58.8万买1400马力只能爆发30秒?极氪9X车主社区87%的人承认从未踩到底,这场马力竞赛到底在比什么

杭州某赛道日,一台极氪9X在直线加速后第四圈就进了维修区。车主下车时脸色不太好看,技师拿着平板看了半天数据,说电池温度预警了,得等二十分钟冷却。

旁边有台Model X Plaid也在歇着,车主倒是轻松,靠在护栏上抽烟:“电动车玩性能都这样,三把全力加速基本到头了。”

这场景,或许就是1400马力背后那个没人愿意多说的事实。

前1后2的三电机,撑不住半分钟

两台270kW后驱电机加一台200kW前驱,账面确实能凑出1020kW。发布会上那个1388马力的换算数字,在大屏上挂了好一会儿。

但工程师在后续技术交流时说得很直白:赛道模式下的峰值输出,大概30秒左右电池就会触发保护。120度电的麒麟电池包虽然支持4C快充,可持续大电流放电时,电芯温度控制是个绕不过去的坎。

这个逻辑其实不难理解。28-32kWh/100km的能耗摆在那儿,三台电机全开时的发热量,光靠液冷和直冷技术,也就能扛这么久。

倒是0-100km/h的2.78秒加速,调得挺克制。特斯拉那边2.6秒的成绩出来后,电池衰减的投诉也跟着来了。有时候慢0.18秒,反而是种聪明。

极氪社区去年Q3做过一次调研,1200多个样本里,87%的车主说从来没把电门踩到底过。这个数据刚出来时,评论区吵了好几天。有人觉得是浪费,也有人说:“我要的就是那个随时能爆发的底气。”

380公里高速能跑到220,算不算诚实

CLTC标380km,高速120匀速跑下来,实际能剩220-240km。这个数据要是放在两年前,估计会被骂。

但把三电机、空气悬架、CDC电磁减振这些配置算进去,能耗其实说得过去。要性能,电就得往这儿走。想要低能耗,大概就别选这个配置了。

800V高压平台倒是把补能速度拉上来了。极氪自家的V3超充桩,15分钟能从10%充到80%,理论值96度电。有个北京车主专门测过,在他们亦庄的超充站,5分钟补了大概200公里续航。

问题是这桩不好找。国网400V的桩上,充电功率直接掉到100kW以下。见过一个车主在服务区排队时发朋友圈:“旁边比亚迪充满走了,我还剩40%。”

技术是好技术,可基建跟不上的话,这个体验就要打折扣。极氪说2025年要建5000座超充站,现在看进度,估计还得等等。

双腔空悬和后轮转向,修起来是个事儿

双腔空气弹簧配CDC阻尼控制,这套系统在连续减速带上的表现,比传统悬架确实舒服不少。60mm的高度调节范围,越野模式抬升后离地间隙能到195mm,高速时又能自动降到135mm。

58.8万买1400马力只能爆发30秒?极氪9X车主社区87%的人承认从未踩到底,这场马力竞赛到底在比什么-有驾

但空悬这东西,故障率摆在那儿。极氪给的数据是3.2%,看着不高,可一旦遇上,维修周期和费用都不是小数。见过一个深圳车主在论坛发帖,气泵异响等了两周才换上新件。

后轮±7.5度主动转向倒是挺实用。4.9米转弯半径,在商场地库掉头时能少打一圈半方向盘。这技术以前只在保时捷Panamera、奔驰S级上见过,极氪把它下放到五十多万的SUV上,算是往下够了够。

只是这套系统复杂度高,长期可靠性还得时间验证。极氪8年16万公里的质保算是把话说在了前头,但车主群里还是有人担心过保后的维修成本。

一颗激光雷达的冒险

128线速腾聚创配双Orin-X芯片,算力508 TOPS账面够看。高速领航接管率0.8次/百公里,在这个价位段算中上水平。

但只装一颗激光雷达,这事儿多少有点悬。雨天跑高速,泥水溅上去,感知能力就要打折扣。华为那套方案用三颗雷达互为冗余,成本是高,可靠性也实在。

城市NOA到现在还没开放,官方说法是在调试。买这个配置的车主,大概得做好“分期交付”的心理准备。有个上海车主在群里说:“都2025年了,智驾还在OTA,这事儿怎么说呢…”

AEB触发速度上限倒是做到了120km/h,实测能识别静止车辆和横穿行人。这个在高速上确实能多一份保障。

五十八万八,买的是什么

BOM成本大概42万:电池14万、三电机9万、空悬CDC 3.5万、激光雷达加芯片2.8万、碳纤维车顶2.8万。毛利率压到18%,比蔚来低四个点,跟特斯拉差不多。

这个定价,极氪大概不是冲着销量去的。更像是立个技术标杆,告诉市场“我能做到这个程度”。

见过一个车主在提车作业里写:“工作日开着去见客户,安静体面;周末带着去赛道日,能放开了玩。这才是五十多万该有的样子。”

也有人觉得性能过剩。但换个角度看,这或许就是用电动车的方式,把豪华SUV该有的从容感做出来了。

那天在赛道边上,看着那台极氪9X在维修区等电池冷却,旁边技师说了句话:“电动性能车的天花板不在电机,在热管理。”

1400马力能爆发30秒,或许已经够了。毕竟日常开车,又有几个人会真的把电门踩到底呢?

这台车暴露的东西其实挺简单:马力竞赛背后,考验的从来不是峰值功率,而是整车工程能力。续航焦虑的本质不是电池容量,是充电网络密度。智驾系统的短板不在算力,在冗余设计。

至于值不值,得看你要的是参数表上的数字,还是一台真正好开的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