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的一把干掉策略,真不是喊喊口号,而是慢慢显形了。最近半年,我在朋友圈里听到最多的,反倒是奔驰、宝马、奥迪的销售顾问们直呼活不好做了。一个二线豪华品牌销售告诉我,他们7月的数据同比下降了10%多。(数据不确定,样本少,但趋势很明显)
价格战更激烈了。你知道吗,曾经那56E的优惠门槛,往往是高不可攀的。现在?不止不少城市给出的优惠超过十万,真有些疯狂。上个月我朋友给我说,干脆直接杀到裸车价下浮15%也有人接受。说实话,这么大的折扣在以前完全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但今天,传统BBA们不得不放开手脚促销,谁让新势力们饿狼般的冲击,让他们不得不降低护城河的高度。
这中间,鸿蒙智行系统功不可没。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鸿蒙智行的生态覆盖了智能手机、智能音箱,甚至家里的智能家居,用户一旦用了鸿蒙车机,闭环效应把人绑得死死的。你说这是不是挖墙脚?很可能是。至少高端用户群体里,鸿蒙车机的吸引力确实超出预期。理想跟小米,也不甘示弱,这些品牌用价格战友好体验,正在改变传统豪华车=身份象征的观念。
但我有个疑问,既然降价如此厉害,传统豪华品牌的利润空间会不会被榨干?有人说,利润是硬伤,销量放大才能掩盖亏损,这话有点大。我查了下供应链端,就拿奔驰来说,电控单元、芯片涨价了20%-30%,但整车价格还在打折,难怪内部压力山大。这就像做一道精致的炸酱面,原材料涨价,厨师却还得压缩份量保持价格不变,时间一长,味道就跑偏。临场算了下,十万的优惠,如果一年卖出5万辆,亏的就是好几亿,别告诉我有人愿意长期玩这把。
我上周和一位车企老同学喝酒,他说:你别看这些数字,市场实际状况复杂得多。渠道压力、经销商弄不清楚下一步该怎么走,客户犹豫不决,厂商还得忍着脾气给优惠去活络市场。他说得挺对,供应链博弈不是单线发展,就像打牌,你得时刻算计着下家手牌,不然很容易被坑。
说到消费者心理,传统豪华车的买家其实也挺纠结的。一个我访谈的用户透露,他最近看了三款车——奔驰E级、理想L9和小米D9。说实话,他挑理想挺久的,原因是实用+智能化够贴心,这话听起来很官方,其实就是他不想被老款设计和鸡肋配置折腾。对比下来,他觉得传统豪华品牌有点空有概念,没抓住用户当下最关心的点。这让我想到,谁说豪华只有价格和品牌?
也不是说所有传统豪华品牌都在溃败。捷豹和沃尔沃的小幅增长,让我有点好奇,这跟他们近年较实在的本土化改造和研发投入分不开。反而,有时候越是大品牌,越容易陷入自己套路里。哪怕是他们卖得体面的车型,也经常能听到修理工抱怨电子件故障率高,保养成本翻倍,这数据我手边没具体,但从行业体验来说,这确实影响了买家的口碑。
还有个小跑题(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前几天和修理厂老板聊车,他倒是没怎么看好电动车热潮后的维修爆表。他说新能源维修成本高是理想化了,大多数电动车的主件件都不复杂,关键是软件和感应器,能远程处理的要省不少事儿,这话我一时没消化完,等哪天细聊聊。
回到正题,价格变动频繁也让经销商头大。前段时间我在一家奔驰4S店,看到一张促销海报,印着限时特惠,最高直降12万,边上销售在和客户说这折扣刚出来三天,过了今天价格回归正常。这让我感叹,促销如同过山车,客户只能跟着心情买车,买车变成了测运气游戏。
这让我忍不住问自己,传统豪华品牌到底还能坚持多久自己的定位?尤其是在数字化浪潮和用户心理变化大背景下,纯粹靠品牌溢价和传统豪华配套撑场面,还行吗?是不是说不定下一代豪华车,更像赋予用户可连接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光是豪华材料和LOGO。
说白了,新势力的崛起不是巧合,而是整个生态链的重新布局,从供应链优化到研发观念转变,再到渠道管理和用户文化的革命。你觉得,同样价格区间内,那些还在死守老套路的豪华车,真能抗得住这场大浪淘沙吗?
(我自己倒是有点期待,还能不能看到某款经典豪华车,突然来个一招绝地反击,三两步把对手都震懵了。)
对了,你身边有没有那种买车时特别依赖智能系统的朋友?他们到底看中的是什么?车机系统的生态连接,还是硬件质感?还是啥别的?我总怀疑,有些消费者其实根本懒得去试开,直接靠朋友圈口碑就决定了车型,这样的变化,车企能真正应对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