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半,实验室的灯依然亮着。桌面上,一块80度的大电池包横卧其上,外壳还带着新鲜的加工痕迹。技术员戴着手套,悄悄摸了一把电池舱外壁,高温尚未褪去。“做这么大,真有人需要跑个700公里?”他嘟囔着,把数据抄在工单上。隔壁工位,零件供应商的代表正低头和采购员较劲下月的账期。所有人都明白,今夜拼的是参数,白天拼的就是订单。
如果把自己代入消费者,你会不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一辆能插油、装电池的增程SUV,电池干到80度,图什么?追数据好看,还是追钱包厚实?
往回倒带,整个事件链条其实再简单不过。一家主打性价比的品牌,零跑,在9月交付了6.6万辆,成了新势力的月度销冠。它们引以为傲的新品D19,是一台全尺寸SUV,车长5.2米,轴距3.1米,怎么看都像是“说大就大”的狠角色。更狠的是动力系统没有偏科,两套方案按需配给:一套80.3度电池+40L油箱的增程版,一套115度电池的纯电版。前者纯电500公里起步,后者直接奔着700去了。
行业看到这组参数,第一反应不是“有多强”,而是“不怕死啊”。增程车,电池还玩到80度,平时加油的频率几年才能用上几次,投资回报比能不能算得过来?甭提一堆极简数学题,什么单车毛利、全生命周期、放空工况、资源调配,全要在这台车的血肉里盘清楚。
拉回现实,我选择了理性克制的视角。首先,必须承认零跑做到了中国企业的拿手绝活:卷。堆参数、堆配置、堆体验,只要终端用户不嫌多,全都端上桌子。大电池的确不是最佳收益率,但在竞争面前,论成本不如论“心安”,今天新能源车市最大的矛盾压根不是“纯电对增程”,而是“油车转型后的存亡战争”。
从技术人员的角度讲,80度电池上车,最直观的就是整备质量飙升,拖着几百公斤“安慰剂”到处跑,电耗和空间都吃亏。增程器的主要作用,成了“摆设多于实战”。蔚来董事长李斌那句冷幽默:“一年用一次,你背着几百公斤电池跑,哪天能跑出花?”其实挺到点子上。可惜理想永远干不过现实,用不上是一回事,“买车图安心”又是另一回事。生活在大西北和东三省的人,见面问得最多的不是ACC自适应能力,而是:“你这电池,冬天顶得住不?”
行业推演下来,谁都逃不过市场这根鞭。技术落地不是技术决定,而是用户画像主导。城市用户考虑通勤和成本,极端工况下需要备用方案;二三线的车主,带点“缺啥补啥”的冷幽默,多一分冗余等于多一份底气。说到底,80度的增程并非技术路线之争,归根结底是“把选项做足”,哪怕最终全没人选择增程,也没人怪主机厂多此一举。
放在行业的“冷案”档案袋中,增程和纯电的对立其实早就过时了。现在的汽车就像火锅底料,辣的、清汤的、鸳鸯的全端出来,看谁能一桌吃掉三拨人。8年前你炒概念、玩路线,小圈子互怼有点销量就能翻天。如今新能源已成主菜,吆喝“增程电池有无意义”本质和讨论V6还是V8差不多,问题只是谁的钱包能养得起。
顺便自嘲一句,我这职业,天天看着一堆理想型技术路线,结果最后落地时全变成了“条件选项”:各种能力冗余、各地法规、各色用户,都是实打实的变数。只有一杆子插到底的产品经理,还能静悄悄地守着PPT,吹一吹理想主义的风,现实中采购部和售后部早拉锯完美学梦想了。
讲人话,大电池的增程,现在就是“不是最优,但很保险”。厂家问自己:“如果消费者愿意花这钱,我为什么不做?”就像面包店的咸蛋黄流心,大家都知道它高热量,但只要好卖,减肥跟新品冲销量,冲突吗?不冲突,哪怕吃了胃疼。
谁又能保证,卷到最后消费者不会说一句:“其实我就吃纯电这口。”但在那之前,多给市场两个选择,对任何一个需要卖车吃饭的厂商而言,都比站队纯粹多了几分安全感。你要问这堆增程车电池干到80度有没有意义?可能和衣柜里那些20年没穿的大衣一样,冷得要命的时候,你真的不会嫌它厚。
当然,每家都有自己的算盘。零跑摇旗举剑,其它新势力也快马加鞭。下半年,增程的“大电池军备竞赛”,只怕要变得更加热闹。行业这两年看的不是“你技术多牛”,而是“你市场理解多透、多卷、多坚韧”。
写到这里,一点啰嗦收敛。回顾整件事后只能说——技术是手段,生意是目的,表面上看增程与纯电各执一词,实际上一切都是市场博弈和成本收益的自洽。不管你站哪一队,市场从来讨厌二选一,多条腿走路,才是中国汽车行业被迫修成的独门绝技。
至于最后的结论,不妨反过来问一句:如果电池可以一直做大,有没有一天,增程器成了多余?还是增程的“安全感”始终有它的刚需?在新能源大潮彻底淹没油车之前,这道选择题,怕是还得让市场慢慢自己选答案。
你会选哪种配置?或者说,你更相信哪种“冗余”——全靠技术,还是全凭心理?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