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汽车年产175万辆,产能提升,成北方第二大省

说到陕西造车这事儿,最近是真的很火,跑到哪里都能听到有人说,陕西汽车产量一年都能整出175万辆,这可不得了啊!

以前一说汽车,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东北那边的吉林,或者是南方的广东、上海这些地方,谁能想到现在陕西已经成了北方仅次于山东的第二大造车省份?

这变化,真不是一般的大,背后到底是怎么做到的,确实值得好好聊一聊。

其实要说陕西汽车产业这几年发展这么快,核心就是抓住了新能源汽车的机会。

陕西汽车年产175万辆,产能提升,成北方第二大省-有驾

全国现在新能源汽车风头正劲,大家都知道,油车那一套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了,环保、政策、技术,各方面都在推新能源。

陕西算是踩准了这股风,乘势而上,成了全国第三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地,全国每十辆新能源车里,就有一辆是陕西制造,这个数字说出来,绝对有排面。

再看看陕西以前,不要说造车了,连汽车配件产业都没那么突出。

十年前陕西汽车年产才四十多万辆,根本不算什么大玩家,但现在产量已经翻了好几倍,2025年上半年甚至冲到9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将近45万辆。

要不是有点真本事,这速度根本追不上。

所以,陕西汽车产业这波爆发,绝对属于后发赶超,把北方老牌的吉林远远甩在了后头,甚至河南都被压了一头。

陕西之所以能干出这么漂亮的成绩,有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个就是产业链双线并进,这也是陕西自己的独门秘籍。

别的地方要么是乘用车强,要么是商用车牛,陕西两个都没落下,乘用车(尤其是新能源)和商用车(重卡)齐头并进。

比亚迪西安工厂现在一年能干107万辆新能源车,全球四分之一的产能都在这,谁都得服气。

陕西汽车年产175万辆,产能提升,成北方第二大省-有驾

吉利也厉害,一辆车90秒就能下线,年产能也上了30万。

这些头部企业稳稳地把陕西汽车产业带了起来。

商用车这块,陕西更有底气。

陕汽重卡不光是国内市场的王者,更是在中亚市场混得风生水起,占到了40%份额。

重卡出口占全国20%,那是全中国数一数二的表现。

你要想陕西制造业的国际影响力,看看陕汽重卡在中亚、拉美的表现,绝对有面子。

靠着强大的商用车和新能源车“双链”,陕西汽车产业的基础打得特别牢。

除了龙头企业带动,陕西还懂得搞产业协同发展,布局也很有讲究。

陕西形成了一个叫做“一带两翼多园”的产业格局。

核心的“带”是关中地区,西安、宝鸡、咸阳这些地方集中了大部分资源,比亚迪、吉利、陕汽这些大企业也都扎根在这。

西安更是在2022年成为了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的城市。

陕西汽车年产175万辆,产能提升,成北方第二大省-有驾

然后是“两翼”,一边是陕北搞氢能源汽车的产业集群,另一边是陕南专用车和零配件产业。

这些布局让陕西汽车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扎堆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还有“多园”,就是全省分布的专业汽车产业园区,方便产业链上的企业集中发展,做配套,搞创新,谁做零部件,谁做整车,都能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

这样一来,陕西汽车产业不光有龙头企业,还能带动配套企业一起壮大,整个链条都很紧密,这种产业集群效应是别的省份很难模仿的。

再说说出口这个事儿,陕西这几年真的玩得很溜。

以前大家觉得造车就是为了国内市场,谁料陕西一出手,出口量直接冲到全国第三,尤其是新能源车,2025年前五个月出口了15.5万辆,增速173%,比2024年全年还多,简直不可思议。

陕西抓住了中欧班列的优势,18条国际运输通道把车直接运到欧洲、中亚、拉美等地,70%的新能源汽车靠海铁联运一路开到海外。

2025年前八个月,陕西出口新能源车20万辆,而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拉美市场增长非常快。

更厉害的是陕西形成了“抱团出海”的模式,不是单打独斗。

像法士特变速器、汉德车桥这些企业,不光自己出口,还嵌入全球供应链,比如戴姆勒这样的国际巨头都用陕西的配件。

陕西汽车年产175万辆,产能提升,成北方第二大省-有驾

陕汽重卡跟汉德车桥配在一起,成了中亚、拉美的黄金组合,带着一大堆配套企业一起走出去,陕西真正实现了产业集体远征国际市场。

这种模式,不但提升了自身竞争力,还推动了全省相关企业一起做大做强,形成了全球竞争体系。

说到这里,就得说说陕西为什么能抓住这波机会。

最重要的还是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

陕西省政府相当懂得谋划,能把新能源汽车和商用车都列为重点产业链,政策、资金、人才各方面都给足了支持。

再加上陕西有好的教育资源,西安交大、西工大这些高校每年都能输出大批技术人才,给汽车产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还有一点,陕西是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基础本来就不错,转型做汽车,技术和产业积累都很扎实。

同时,陕西地理位置也非常有优势。

处在中国中西部交通枢纽的位置,物流方便,靠着中欧班列,东西南北都能通。

再加上临近原材料产地,钢铁、能源这些基础产业很完善,造车成本低,效率高。

陕西还特别重视国际化战略,把出口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国家,利用陆港优势,把汽车直接卖到海外。

陕西汽车年产175万辆,产能提升,成北方第二大省-有驾

这种外向型发展思路,是陕西赶超其他省份的关键。

另外,陕西在新能源技术上也下了很大工夫。

比亚迪西安基地已经成了全球新能源车生产的重要阵地,电池、电机、电控这些核心技术都非常强。

陕北那边还在搞氢燃料汽车技术,未来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是陕西能冲到全国前列的重要原因。

这些年,陕西还在积极引进和培育汽车零部件企业,像法士特、汉德、地通、豪达这些企业,已经发展到产业规模600亿元。

零部件体系的壮大,让陕西汽车产业链越来越完整,配套能力越来越强。

只要有强大的产业链,汽车企业不管是搞研发还是拼产能,都有底气。

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预计到2027年,陕西新能源汽车年产量会突破150万辆,产业链规上工业产值有望突破4000亿元。

这样的规模,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省份能做到的,甚至有可能在未来几年追上山东,成为北方最大的造车省份。

陕西汽车年产175万辆,产能提升,成北方第二大省-有驾

这背后,是陕西产业布局、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企业协同、国际化市场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看着陕西汽车产业这么快的发展,给我们很多启示。

中国经济要想持续增长,不能单靠传统产业,更不能停留在低端制造,必须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

陕西抓住了新能源汽车和商用车的机会,不仅仅靠企业单打独斗,更靠政府引导和资源整合,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这样一来,不管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有强大的竞争力。

而且,陕西的“抱团出海”模式,是真正让中国制造走向全球。

以前中国企业出口,都是各自为战,陕西这波是产业链整体出击,企业之间形成配套组合,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

未来,随着全球市场对新能源汽车需求越来越大,陕西制造无疑会成为中国新能源车出口的重要力量。

最后再讲一点,陕西汽车产业的崛起也提醒我们,区域发展是可以靠后发优势实现超越的。

不是只有沿海省份、老牌工业基地才能做大产业,中西部地区只要结合自身资源和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就能实现弯道超车。

陕西走出来的这条路,值得其他省份好好学习。

总的来说,陕西汽车产业这几年真的是一骑绝尘,靠着产业链双线并进、产业协同布局、出口国际化、技术创新和政策加持,实现了从默默无闻到全国前列的翻身仗。

相信未来几年,陕西会继续在新能源汽车和商用车这条路上发力,把中国汽车工业的旗帜插得更远、更高。

陕西的成功,不仅是自己的胜利,也是中国制造业升级和崛起的一个缩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