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一个让汽车圈炸锅的消息传来——一汽-大众的第3000万辆车马上就要下线了。你可能会想,3000万辆是个啥概念?这么说吧,如果把这些车首尾相连,能绕地球好几圈。更牛的是,这是国内第一家做到这个成绩的乘用车企业。
说起来,一汽-大众这34年走过的路,那可真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从1991年成立那会儿,到现在成为行业老大,这中间的故事,比电视剧还精彩。
还记得当年那辆捷达吗?
1991年,一汽-大众刚成立那阵子,中国老百姓想买辆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那时候轿车都是“稀罕物”,普通家庭想都不敢想。捷达的出现,可以说是改变了这一切。
这车刚开始在生产线上跑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咱中国也能造出这么像样的轿车了。头十几年里,一汽-大众憋着一股劲儿,终于突破了100万辆大关。那个年代的捷达,现在上了年纪的司机都知道,结实耐造,开个十几年都不带坏的。多少家庭就是靠着这车,实现了汽车梦。
从100万到3000万,每一步都踩在点上
有意思的是,一汽-大众的发展节奏,踩得特别准。你看啊,刚进入21世纪那会儿,中国车市开始热闹起来了,他们就赶紧把奥迪引进来,一下子从家用车市场杀进了豪华车领域。到500万辆的时候,基本上高中低档都覆盖了,这招儿可真够狠的。
2010年之后,中国车市彻底爆发了,一跃成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一汽-大众也没闲着,从长春到成都,从佛山到青岛、天津,五大生产基地一个接一个地建起来。产销量“嗖”地一下就冲到了1000万辆。你说这速度快不快?
等到2000万辆的时候,一汽-大众已经不满足于光会造车了,开始琢磨怎么把车造得更好、服务搞得更到位。这时候的他们,已经从单纯的“做大”转向了“做强”。
前面1000万辆用了23年,后面从2000万到3000万才用了5年多,这加速度杠杠的。有人问了,这么快的增长,质量能保证吗?
品质这块儿,真不是吹的
说实话,一汽-大众能做到3000万辆,靠的可不是瞎蒙。人家玩的是真功夫。你知道吗,他们的五大工厂全都是“无废工厂”,成都、佛山、青岛、天津这四个还拿到了国家级绿色工厂的认证。环保这事儿做得挺实在。
再说说造车这块儿。一汽-大众跟中信戴卡、福耀这些大牌供应商合作,从零部件开始就把控质量。不只是自己做好,还帮着供应商一起升级,现在这些合作伙伴都成了国际巨头。这叫啥?叫抱团取暖,共同进步。
市场最认可的还是产品本身。你看迈腾,在B级车里面长期霸榜;速腾更厉害,连续好几年都是A+级三厢车的销量冠军。这不是靠广告吹出来的,是实实在在跑出来的口碑。
技术创新,一直没停过
有人可能会说,合资企业嘛,无非就是拿国外的技术来用用。这话放在早些年也许还说得过去,放现在就不对了。
一开始确实是学人家的,引进啥康采恩制造体系、奥迪特质量评审体系,照着做就行。慢慢地,一汽-大众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组建本土研发团队,专门研究中国人的用车习惯。咱中国的路况跟欧洲不一样,开车习惯也不同,得做定制化优化才行。
这几年新能源车火了,一汽-大众也没落下。引进CMP电动平台、搭载CEA电子电气架构,混动动力总成自己参与开发,连捷达的第一款纯电车都要用自主研发的SOA架构。这才叫真本事,从跟着学变成了一起造。
光卖车赚钱可不够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汽-大众对社会的贡献。五大生产基地带动了多少就业?超过50万个岗位!交了多少税?7300多亿元!这数字听着都吓人。
社会责任这块儿也没落下。最近五年在儿童关爱、救灾这些方面捐了1.2个亿,每年还采购贫困地区的产品2000多万。这不是做样子,是实打实地在帮人。
油车电车,两手都要硬
现在最大的问题来了——新能源时代到了,一汽-大众怎么办?他们的答案是:“油电混共进,油电混全智”。说白了就是,油车不能丢,电车得加速。
燃油车这边,人家继续优化产品,升级智能车机系统,搞高级辅助驾驶。让老本行不掉队,继续服务好这部分用户。
新能源这边,下手可就狠了。2026年开始,大众和捷达两个品牌要推11款新车,其中6款纯电、2款插混、2款增程,只留1款燃油车。这阵仗摆明了是要在新能源市场大干一场。
特别值得说的是,捷达要出第一款纯电车了。这意味着啥?意味着一汽-大众的新能源版图从豪华到主流再到入门级,全覆盖了。不管你预算多少,总有一款适合你。
下一步怎么走?
今年8月,一汽-大众、中国一汽和成都经开区签了个协议,要给捷达成立新公司,目标是搞个千亿级汽车产业生态。这可不是小打小闹,是要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海外市场也开始动了。今年9月,第一批车出口到中东去了,554辆。别小看这个数字,这是个开始。一汽-大众说了,要成为中国汽车合资品牌出口的领头羊,让中国造的车走向全世界。
从第一辆捷达到第3000万辆车,一汽-大众用了34年。这34年里,他们见证了中国从一车难求到世界第一大车市的巨变,也参与了这场变革。现在站在新起点上,面对油车、电车、智能化的多重挑战,一汽-大众选择的是全都要。
品质做底子,技术当引擎,生态搭平台,海外拓市场。这套组合拳打下来,下一个3000万辆还会远吗?
说到底,一家企业能不能长久,关键看两点:一是产品够不够硬,二是对市场够不够敬畏。一汽-大众这3000万辆,每一辆车背后都是无数家庭的信任。这份信任可不是光靠广告就能换来的,得用真材实料、真心实意去赢。
你觉得一汽-大众能在新能源时代继续领跑吗?燃油车和电车双线作战,这步棋能走通吗?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