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或少卖一百至一百二十六万辆的背后:当“个人立场”遇上“品牌选择”

特斯拉或少卖一百至一百二十六万辆的背后:当“个人立场”遇上“品牌选择”-有驾

一项最新研究指出,自2022年10月至2025年4月,若非首席执行官的两极化政治言行引发“阵营化效应”,特斯拉在美国市场的销量本可高出67%至83,折合约一百万至一百二十六万辆。研究利用美国各县域级月度新车注册数据,对民主党与共和党选民占比不同地区的销量走势进行对比,得出“穆斯克阵营效应”显著抑制特斯拉销量的结论。

多家媒体据此指出,品牌好感与首席执行官的公共形象正发生耦合,并在美国选民结构分化的语境中被放大。与此同时,欧洲多国的注册数据与一季度全球销量的回落,亦被舆论与分析师解读为“政治争议+竞品加速+产品周期”的叠加冲击。也有声音强调,将全部压力归因于个人政治立场并不充分,供应链、定价策略与产品迭代节奏同样构成现实拖累。

从产业竞争看,中国与欧洲车企在中端价位与混动细分加速渗透,对纯电单一路线形成挤压,而美国本土市场的优惠与补贴政策在不同州县呈现差异,与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媒体环境一道,共同塑造了“同城不同命”的购车决策。研究者进一步提示,当企业家个人表达与品牌定位出现频繁错位时,边际用户更易流向“情感成本更低”的替代品,从而在统计上体现为显著的地区异质性。

对特斯拉而言,修复曲线大体有三条路径:其一,以更清晰的产品与价格节奏,对冲情绪波动带来的需求弹性;其二,在服务与生态层面创造与个人争议无关的“稳定确定性”,例如更快的售后与更稳的保值;其三,在传播叙事上回到技术与价值本身,降低个人标签对品牌选择的替代效应。短期看,销量对比与民调舆情仍会牵动股价;中期看,产品与体验的持续领先,才是穿越情绪周期的根本。

总体而言,这场由研究引发的讨论,把“企业家个体”与“品牌集体”的复杂关系拉到聚光灯下。对高度依赖情绪与口碑扩散的新能源行业而言,一位极具存在感的领袖既可能是增长的最大放大器,也可能成为边际用户的流失杠杆。如何在持续创新与社会分歧之间找到稳态,考验的不仅是企业的产品力,更是其组织的沟通力与治理力。(文:星河观世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