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夜行遇远光 驾驶文明需思量
那束白光刺破夜幕迎面而来时——我正握着轩逸经典的方向盘行驶在灯火通明的城市干道。视网膜残留的炫光斑像曝光过度的底片,将前方道路瞬间吞没。右手下意识向右轻带方向盘,脚掌在刹车踏板上悬停。直到错车而过的轰鸣声渐远,视觉才重新适应黑暗。
这不是个别现象。在连续七个夜班的通勤路上,我记录了远光灯的出现频率:平均每通过12组路灯就会遭遇一次强光突袭。更令人困惑的是,其中83%的远光灯出现在照明条件良好的路段。这些驾驶员难道忘记了科目一关于城市道路禁止使用远光灯的基本规定?
我们习惯将驾驶视作纯粹的技术操作,却忽略了其中蕴含的公共伦理。每束不当开启的远光,都是对公共空间的视觉侵占。当光污染成为新型道路暴力,防御性驾驶不得不变成生存本能——靠右减速成了条件反射,瞳孔在明暗交替间反复收缩,驾驶节奏被强行打乱。
有意思的是,车辆灯光控制杆的设计从未改变。那个向前推开启远光的动作,与二十年前驾校教练演示的毫无二致。但为什么在城市流光溢彩的今天,反而有更多人选择推开这柄光剑?或许因为驾校培训止步于操作技巧,却未曾教会我们:灯光是驾驶者与外界沟通的语言。滥用强光如同在静谧图书馆高声喧哗,暴露的是对公共秩序的漠视。
深夜的洲海路上,我尝试理解那些远光背后的故事。也许是刚提新车的司机尚未熟悉操作,也许是疲惫的归家人无意识推动了控制杆,又或许是某些改装车灯突破了安全标准。但无论如何,当道路成为共享空间,我们的每个动作都牵连着他人的安全。
下次启动发动机前,不妨先启动思考。手指轻旋灯光控制钮的瞬间,其实是在定义自己与这座城市的关系。文明驾驶从来不是交规考试的抽象概念,而是汇入车流时对他人视觉权的尊重,是明暗之间那份恰到好处的分寸感。
此刻我的轩逸仍安静地行驶在既定路线上。示宽灯在夜色中划出柔和的红色轨迹,近光灯照亮着恰到好处的距离。这并非对技术的妥协,而是与城市达成的默契——当我们都能约束自己的光芒,整条道路才会真正被照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