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要是关注汽车圈,肯定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大家都在聊智能驾驶。
好像一夜之间,车子要是不能自己开,都不好意思叫自己是新时代的产物。
各家车企你追我赶,今天这家说我的车能自己跑一千公里不用人管,明天那家就秀出一段视频,车子在复杂的市区里穿梭自如。
这股风潮,说白了就是追求一个“快”字,快点拿出成果,快点让大家看到效果,快点占领市场。
可就在这一片热闹和喧嚣当中,理想汽车和它的老板李想,却像个有点“不合群”的学生,他没跟着大家一起冲刺,反而选择了绕远路,走一条看起来又慢又难的路。
这条路,他们管它叫VLA的“长征”。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难道理想是跟不上节奏了吗?
还是说,他们看到了大家都没看到的东西?
要理解理想为什么这么做,咱们得先看看现在主流的智能驾驶技术遇到了什么麻烦。
现在市面上大部分智能驾驶,用的是一种叫“端到端”的技术。
这个词听着挺专业,但说白了,它的学习方式有点像我们教小孩子看图说话。
你给它看成千上万段人类开车的视频,它就模仿。
看到红灯,视频里的人踩了刹车,它就学会了红灯要刹车;看到前面有车,视频里的人减速了,它也学着减速。
这种方法在很多情况下确实管用,也能处理大部分路况。
但是,它的问题也特别明显。
李想打过一个很形象的比方,说这就像是“猴子开车”。
猴子学人开车,能模仿得很像,但它永远不明白交通规则背后的逻辑。
它不知道红灯停是为了安全,是为了避免和别的方向的车撞上。
所以,一旦遇到它没在视频里见过的突发情况,比如路边突然窜出一个人,或者前车突然爆胎,猴子可能就懵了,因为它脑子里没有处理这种事的“程序”。
这就是整个行业目前的瓶颈。
大家拼命地给系统“喂”数据,今天一百万段视频,明天一千万段,希望把所有可能遇到的情况都让它看一遍。
可现实世界太复杂了,你永远也喂不完。
而且,为了测试这些功能,车企不得不雇佣几百人的团队,开着车在全国各地没日没夜地跑,这成本高得吓人,效率还特别低。
更关键的是,很多极端的危险场景,你根本不可能在真实道路上进行测试,总不能为了测试避让大坑,就真在路上挖个坑吧?
所以,这种靠模仿和堆数据的方式,虽然短期内能出效果,但它的天花板很低,很难真正让人百分之百放心地把方向盘交给它。
理想汽车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下定决心,不能再跟着大家一起训练“猴子”了,他们要另起炉灶,去培养一个真正懂开车的“老司机”,这个“老司机”,就是VLA。
那么,这个VLA到底神奇在哪里呢?
它和之前的技术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要学会“理解”和“思考”。
这就好比我们教育孩子,不是让他死记硬背“一加一等于二”,而是拿一个苹果,再拿一个苹果,告诉他这是两个苹果,让他从根本上理解什么是“加法”。
VLA就是用这种方式学习开车的。
它不仅看人类怎么开,还要学习交通法规、物理常识,通过一种叫“强化学习”的方式,在无数次的虚拟测试中自己去摸索、去总结,搞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开。
这样培养出来的“司机”,能力自然就不同了。
首先,它有非常强的风险预判能力。
比如它在路上看到一辆停在路边的车,它不光是看到一辆车,它的“大脑”里会立刻闪过一个念头:“这辆车的车门可能会突然打开,或者会突然起步,我得离它远一点,速度放慢一点。”这就是人类老司机的思维方式。
理想给VLA定了一个非常高的目标,希望未来它的安全水平能达到人类优秀司机的10倍,也就是平均开600万公里才需要人为干预一次。
600万公里是什么概念?
地球一圈才4万公里,这相当于要你开着车绕着地球跑150圈,才可能遇到一次它处理不了的状况。
这给人带来的安全感,是完全不一样的。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VLA还能“越开越懂你”。
每个人的开车习惯都不同,有的人喜欢雷厉风行,变道超车干净利落;有的人则喜欢四平八稳,追求乘坐的舒适感。
VLA可以通过学习你的日常驾驶习惯,慢慢调整自己的风格,让车子的脾气越来越像你。
未来甚至可以做到,你和你家人上车,车子通过人脸识别,就知道现在是谁在开车,然后自动切换到这个人最喜欢的驾驶模式。
这辆车,就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一个真正懂你的、个性化的出行伙伴。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理想没有傻乎乎地去搞“百万人肉测试”,而是建了一个超级逼真的虚拟世界。
他们把现实世界中各种各样,甚至是极其危险的场景,在电脑里百分之百地还原出来,然后让VLA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没日没夜地训练。
一天就能跑出30万公里的测试里程,这是任何真人车队都无法想象的。
光是2025年上半年,VLA在虚拟世界里就已经跑了超过4000万公里。
这种高效、低成本且绝对安全的训练方式,才是技术能够快速迭代的关键,也构成了理想难以被对手模仿的核心优势。
当然,要实现这一切,绝非易事。
这是一场真正的“长征”,需要在数据、算法、算力和工程能力这四个方面都啃下硬骨头。
在数据上,理想虽然有海量的用户驾驶数据,但他们像个挑剔的厨师,只挑选最精华的“老司机数据”来用,把那些不规范的、有危险倾向的驾驶行为都过滤掉,保证VLA学到的是最好的驾驶技巧。
在算法上,他们最核心的突破是让VLA的“思考过程”变得透明。
当VLA做出一个决策时,它会告诉你它是怎么想的,比如屏幕上会显示“拒绝执行左转指令,因为前方是实线,跨越违规且危险”。
这就彻底解决了过去智能驾驶像个“黑盒子”,让人心里没底的问题。
为了让这个聪明的“大脑”能在车里的小芯片上流畅运行,理想的工程师们下了苦功夫。
他们把一个在超级计算机上运行的巨大模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压缩”和“蒸馏”,变成一个既聪明又能装进车里的小模型,并且做到了决策速度快到让人几乎感觉不到延迟。
这背后,是工程师们甚至去修改底层代码,把芯片的每一分性能都压榨到极致的努力。
这种深厚的工程能力,让理想的VLA不仅能用在最新的高端芯片上,也能在一些老款芯片上运行,照顾到了老车主的利益,这在行业里是非常难得的。
技术越强大,所要承担的责任和思考就越多。
当VLA面对用户的指令,比如在一条双向单车道上,用户让它“左转避开前面的三轮车”时,它选择了拒绝。
这不是程序出错了,而是理想团队为它预设的价值观在起作用。
在VLA的判断里,安全是最高准则,任何可能导致危险的指令,即便来自车主,它也会拒绝。
这种对安全的绝对坚守,意味着在初期,VLA的驾驶风格可能会显得有些“保守”,甚至有点“胆小”。
但理想认为,这种为了绝对安全而付出的体验上的暂时妥协,是完全值得的。
在整个行业都在追求参数、炫耀功能的浮躁氛围中,理想选择了一条最难但最稳妥的路。
这背后,是中国企业一种罕见的战略定力和对技术本质的深刻思考。
他们不急于一时,而是着眼于长远,希望通过扎扎实实地解决根本问题,最终为用户提供一个真正值得信赖的、安全的、聪明的出行伙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