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到如今,聊起欧洲电动汽车的困局,大家是不是都会想:难道欧洲就真的会被中国汽车打趴下了?汽车产业,这么多年一直Western Style带头,现在怎么轮到中国品牌的电车满街跑?这么一盘棋,怎么看怎么不对劲。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的电动汽车到底是靠什么赢得先机的?欧洲还有翻盘的机会吗?
咱们先捋一捋现实。你说欧洲人和美国人就爱中国车?还真不是那回事,要说情怀,大众、奔驰、宝马、雷诺这些老牌汽车巨头才是真正刻进了欧洲人的基因里。可现在卖得最火的,都变成比亚迪、长城、蔚来这些中国品牌的电动车了,真是风水轮流转——原因是什么?很简单,两个字,便宜。便宜能开天辟地,这在消费市场上百试不爽。
谁都知道,制造电动汽车最贵的地方不是外观、不是内饰、更不是自动驾驶,而是电池。一辆车有一半的成本跑进了电池厂的流水线,连轮胎都得靠边站。中国人为什么能把电动车做得这么便宜?很大程度上靠的是LFP电池,也就是磷酸铁锂电池,要问它牛在哪里,简而言之:省钱、皮实、不易燃,寿命还长,正好戳中老百姓的“痛点”。
你再看欧洲车厂,大半还在用NMC电池,那玩意成本高不说,对材料的依赖还大,这就等于把命门攥别人手里。不夸张地讲,电动汽车这场比拼,说穿了实际上就是电池技术和供应链的较量。所以,这几年比亚迪、特斯拉在中国把LFP玩得炉火纯青,而欧洲厂商还在犹豫观望,本来勇猛的大象,现在被灵动的兔子反超,这事细思极恐。
就算欧洲现在觉醒了,赶紧上马LFP,能不能翻身还真不好说。大家都知道,有规模效应的护城河,晚一步成本就永远抬不下来。欧洲能不能自立门户?大家别忘了,这事绝不仅仅是企业的事,背后的国家、政策、产业链,全得一条龙配套开动起来才有戏。
挪威的动向倒是给了欧洲一丝希望。前些年,谁会想到小小的挪威会成了欧洲电动汽车普及的标杆?十辆车里九辆是电动的,政府直接喊出“今年年底买的新车全都得零排放”,这决心给多少欧洲国家都得自愧不如。正因为此,人家不靠大车厂,直接干起了莫罗电池厂,一上来目标很明确:我要磷酸铁锂电池,我要靠自己。挪威政府大手一挥,贷款砸下去,干!
现在大家都看到了,莫罗还有西门子、ABB这些老大哥撑腰,能做多大不敢说,但至少欧洲自己掌握了一点核心技术和产能。这是生机不是?当然是,但能不能彻底逆转?难。“电池是长期主义的产业,不像搞个互联网产品那样一夜爆红。”还得熬成本、熬技术、熬市场开拓。
更关键的问题又来了:这事只靠政府大撒币能成吗?欧洲企业家自己没动力,欧洲市场没规模,缺了这些,怎么跟隔壁中国动辄几百万辆产量的体量去比?中国磷酸铁锂电池靠啥成王的?一是政策给力、二是内卷,三是研发投入大——不是说中国政府一直在发补贴,就能稳坐江山,关键是舞台足够大,全产业链都能玩起来。这是别人不容易学来的。
技术上来说,LFP电池虽然能省钱,但能量密度、低温性能还是弱项。欧洲天儿冷,车的续航打不少折扣。这块不解决,光有新工厂也没啥用。现下中国电池厂商还在疯狂卷技术,LFP也越来越能打。所以欧洲即便有莫罗,也不能掉以轻心。
那问题又来了,中国电动车靠LFP走出来这条路,欧洲有没有“弯道超车”的可能?我们都知道,当年智能手机也是这样啊,诺基亚王者归来都只能街头卖情怀电子琴。产业更替没感情,谁技术好谁便宜谁来撑场面。欧洲要是真想超车,首先得破除老包袱,甭留情面,把过去的光环都扒下来,重新审视现实。
现在情况是这样,中国电动汽车像滚雪球,便宜、续航又能打、体系强;欧洲厂商还想卖老好车挣厚利润,可惜打不过卷出来新物种。大伙都想问,欧洲是不是真的要全线溃败?
这事别急着下结论。从历史看,欧洲不是没救。以前日本搞汽车,美国哭惨,最后美国还是靠技术和政策找回了场子。现在的欧洲也一样,只要肯痛下决心改革,政府、企业、社会三管齐下,是有机会的。但前提是啥?不能再打温吞水,不能还唯唯诺诺、等风来。
国内新势力搞LFP电池,一点不怕技术迭代。欧洲厂商光喊绿色、喊生态、喊转型不见落地;这个节骨眼上,挪威这种榜样只要多几个,行业才有活力。哪怕莫罗工厂一开始亏钱,让批评家笑话,也得咬牙干下去。因为现在拼的不是利润,是能不能重建自主产业链,是未来十年能不能像能源一样站起来。
说到底,欧洲要不要做出自己的LFP电池工厂,根本不是一个单纯技术选择,而是要不要——甚至敢不敢——打破过去思维,舍弃短期利益,联手合作,用整个欧盟力量去投入这个产业。大家别觉得这种事很遥远,产业升级、能源转型窝里斗,最后输的都是老百姓的钱包。只有突破内耗,企业和政府站一条船上,才有希望争回来。
电动汽车这摊事,是下好大一盘棋。说穿了,就是产业链、技术、市场三位一体,谁掉链子谁就会被时代淘汰,换谁都一样。欧洲如果在LFP这关卡掉了,未来十年只会越来越依赖中国;可只要熬住了,迎头赶上,还是有望分一杯羹的。
最后,问题抛给大家:欧洲如果不依赖自己、不能打造关键零部件,所谓绿色转型、能源独立,说来说去是不是一句空话?造车这回事,技术、成本、渠道、政策是一盘账,任何一方缺了都得掉队。与其担心被卷,不如主动拥抱变化,别让自家市场成了别人赚快钱的乐土。真正的自信,是底气而不是喊口号。
所以,欧洲电动汽车的未来,关键就在莫罗这些工厂、在合作、投入和魄力。赌赢了,欧洲还可以在这条赛道上舞一把;要是再迟疑观望,估计欧洲汽车的辉煌,只能永远停在昨天的画册里了。老路走到头,就该换车道了,对吧?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