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铃木全球月销24万,印度独占13万,却退出中国市场

最近,咱们老百姓的视野里可能很少再看到“铃木”这个汽车牌子了,但一条新闻却让这个名字重新回到了大家的讨论中。

新闻里说,铃木汽车在今年8月份,全球一共卖出去了24.1万辆车,这个成绩在全球汽车厂商里头,其实还算不错。

但有意思的在后面,这24.1万辆里面,光是在印度一个国家,就卖掉了13.4万辆。

万万没想到,铃木全球月销24万,印度独占13万,却退出中国市场-有驾

这个数字一出来,很多人都觉得挺惊讶的。

一个在我们这里几乎已经销声匿迹的品牌,怎么在另一个国家就成了宝贝,销量占了全球的一大半呢?

同一个铃木,为什么在中国和印度的境遇,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背后的事儿,值得咱们好好琢磨琢磨。

咱们先说说铃木在中国的故事,相信很多上了点年纪的朋友都很有感触。

在八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铃木那可是响当当的名牌。

那时候,中国刚刚开始进入汽车时代,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条件还不算特别宽裕,买车是个天大的事。

铃木就是在这个时候,带着它的长安铃木和昌河铃木来了。

它推出的几款车,像奥拓、雨燕、北斗星,简直就是为当时的中国量身定做的。

就拿那个小小的奥拓来说,它价格亲民,几万块钱就能让一个普通家庭实现有车梦;它省油,在那个油价让人心疼的年代,这可是天大的优点;它皮实耐用,小毛病少,维修保养也便宜。

在那个年代,谁家要是能开上一辆小奥拓,那绝对是件非常有面子的事,代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所以,说铃木是很多中国家庭的“第一辆车启蒙老师”,一点都不过分,“小车之王”的称号也是实至名归。

可是,花无百日红,市场是会变的,而且中国的市场变得尤其快。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老百姓手里的钱越来越多了,大家对汽车的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我们买车,考虑的是“能不能用”,现在我们考虑的是“好不好用”、“有没有面子”。

万万没想到,铃木全球月销24万,印度独占13万,却退出中国市场-有驾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重,一辆车往往要承载一家老小的出行,所以“大空间”成了很多人的首要选择。

再加上大家觉得,车子开出去也是身份的象征,一辆宽敞、气派的SUV,显然比一辆小巧玲珑的小车更能满足这种心理需求。

市场的风向标一夜之间就转向了“大”和“豪华”。

这时候的铃木,就显得有点跟不上趟了。

它似乎对自己的“小车战略”有一种近乎固执的坚持,当所有竞争对手都在拼命推出各种尺寸更大、配置更高的SUV和轿车时,铃木的产品线还是那几款熟悉的老面孔,更新换代的速度慢得让人着急。

消费者走进铃木的店里,想找一款大一点的车,没有;想找一款内饰科技感强一点的,也没有。

时间一长,铃木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就被固定成了“便宜的代步小车”,再想往高端走,就变得难上加难了。

更关键的是,就在铃木原地踏步的时候,我们的国产品牌却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

像吉利、长安、比亚迪这些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牌子,它们更了解中国老百姓需要什么。

论价格,它们能做到比合资品牌更实惠;论配置,大屏幕、全景天窗、智能辅助驾驶,各种时髦的功能应有尽有;论设计,也越来越符合国人的审美。

这么一来,铃木就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往上看,有大众、丰田这些老牌巨头在降价打压;往下看,有性价比超高的国产品牌在强势追赶。

它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小,最后在2018年,只能无奈地选择告别中国市场。

铃木的离开,不是因为它造的车不好,而是因为它没有跟上中国前进的脚步,没有读懂中国消费者升级换代的需求。

然而,就是这套在中国市场被证明行不通的“小车战略”,换到了印度,却取得了神话般的成功。

这又是为什么呢?

万万没想到,铃木全球月销24万,印度独占13万,却退出中国市场-有驾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印度目前的市场环境,和我们二三十年前非常相似。

印度人口众多,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期,大量的普通家庭正迎来他们的“第一次购车潮”。

这些消费者最关心的是什么?

是价格,是油耗,是维修成本。

而铃木提供的,恰恰就是这些。

它的小型车价格便宜,让印度中产阶级能够负担得起;它的车省油耐用,完美适应了印度复杂的道路状况和消费者对经济性的追求。

可以说,铃木的产品定位和印度市场的核心需求,达到了完美的契合。

再加上铃木很早就通过合资公司在印度深耕市场,建立了庞大的销售和维修网络,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所以,它能在印度汽车市场占据将近一半的份额,也就不足为奇了。

你在印度的大街上,看到两辆车,其中就可能有一辆是铃木,这种统治力是任何其他品牌都无法比拟的。

所以说,铃木在两个亚洲大国截然不同的命运,给我们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市场课。

它告诉我们,一个产品、一种战略,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关键在于它是否适应当地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铃木在中国的失利,恰恰反衬出我们中国汽车市场的成熟和巨大活力。

我们的消费者变得更加挑剔,我们的本土品牌变得更加强大,这个市场已经不是任何一个固步自封的外国品牌可以轻易玩转的了。

而铃木虽然在印度找到了自己的安乐窝,但把几乎所有的宝都押在一个市场上,这种模式本身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一旦印度市场出现大的波动,对铃木的全球业务来说,都将是沉重的打击。

从这个角度看,当年退出中国市场,对铃木而言,失去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巨大的销量来源,更是一个充满活力、能够推动自身不断进步的竞技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