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买车,心里头总想着安全。可万先生万万没想到,自己花了血汗钱买的新车,竟然能让他在凌晨的地下车库体验“现实版的速度与激情”,只不过,主角不是赛车,而是熊熊大火。他的爱车,一汽大众宝来纯电车型,突然自燃了。不是开着跑的,也没泡水,就是停在自己家地下停车场,静悄悄的冒烟,最后成了一堆废铁。这不是剧本设定,是现实人生。
万先生购买这辆纯电宝来,是在2020年12月。新车买回家,谁敢想到会有这样一天?4月30号,万先生下楼,本来想看看车,结果,车从后排座下面的出风口开始冒烟。说时迟,那时快,他第一反应不是拍视频发朋友圈,而是赶紧拨打119报警。消防还没到,火已经吞噬了整辆车。此刻,他心里很清楚,这不是“小问题”,这下可真出事了。
“我把情况报给了大众厂家。”万先生讲起后续时依然满是无奈。厂家收到消息后,并没有第一时间给出明确答复,而是说要上报、反馈,还顺嘴带一句:“不属于车辆质量问题。”这话乍一听云淡风轻,可对车主来说,无异于断了最后一丝希望。万先生也不糊涂:“你凭什么说不是质量问题?那你告诉我烧的原因是什么?能出个鉴定报告吗?”
大火烧过后,故事才刚刚开始。车子成了废铁,但问题却像熊熊烈焰一样烧到了厂家的门口。于是,万先生继续追问,对方继续“反馈”,结果却迟迟没有下文。这种“反馈”,大概是把问题扔到冷宫里,让它自生自灭。万先生找到了青岛同鑫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买车的4S店。他们承认了自燃事实,倒也没啥推诿:“车是烧了,不过没买车损险,保险公司没法赔。这究竟是不是车辆质量问题,还得等厂家来鉴定。”一番话,真诚中透露着推手,一切责任,直接踢向了厂家。
厂家态度如何?万先生继续死磕,帮办也开始跟进。打电话、发邮件,连续沟通数次,厂家客服很职业:“我们会帮忙反馈问题。”但“反馈”的结果却如同草原上的风,听得到吹过,却看不见影子。设身处地想一想,这种事若是发生在你我身上,心里还能安生吗?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坦然接受自家车烧成灰烬,然后等一句“我们反映了”就了事。
如果一辆车自燃,不是质量问题,那原因究竟在哪?厂家没有给出答案,车主完全不知所措,这让人不禁怀疑:到底有没有人真正关心车主的诉求?难道现在汽车行业就是这样,有事“反馈”,无事“闭嘴”?更何况,纯电车技术尚处起步阶段,不是每个人都信心满满,敢把命交给电池和线路。自燃并不罕见,可每次遇到,厂家都只会踢皮球。如此循环,又有谁愿意买账?
这场事故的最大讽刺,在于本该给人安全感的产品,却变成了一枚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当问题出现后,流程机制竟变成了最坚固的堡垒。车主说不清,厂家不回应,4S店两手一摊,保险公司换了口气。这一套“闭环”,比芯片还难破解。有的人,烧坏的是车,有的人,烧坏的是信心。
其实类似事件,并非只发生在青岛一隅。纯电车型的发展,正加速“奔跑”,可品牌与厂家的售后处理却还在原地踏步。很多厂家总喜欢说“我们很重视用户体验”,等真出事了,体验不过是一纸空文。消费者不奢望一夜之间彻底改变行业生态,只求出了事无须漫长等待,可以得到一句负责任的答复、一份真正靠谱的报告。毕竟,买车是花的钱,烧车是烧的信任,冷处理才是真的寒心。
目前,万先生依旧在等待。一汽大众厂家的结论要等多久,没人知道。或许在他们的流程里,这只是一场小小的“自燃事故”,但对车主来说,这就是一场信任的低温熔毁。我们也只能希望,厂家的“反馈”不是一阵虚无的风,而是能带来具体调查和合理结果。否则,这厂家的服务,只剩下了空气般虚无。
最后,这个自燃的纯电宝来的故事,不只是关于一辆车,更是关于整个行业如何面对问题,如何回应用户。如果只是推诿闭口、闭门造车,那未来谁还敢放心地买你的车?希望厂家的结论来到之前,这场“燃烧”的信任,不会再添一把火。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