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只要一聊到买车,大家伙儿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再等等”,为啥呢?
因为车企们打价格战打得太厉害了,今天这家降五千,明天那家送一万的保养,感觉跟菜市场买白菜似的,都盼着能抄个底。
在这样一个人人都在勒紧裤腰带、靠降价换销量的市场大环境里,吉利汽车前两天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却让不少人看得有点发愣。
因为它不光卖得好,赚得还特别多,好像完全没受到价格战的影响。
这就奇怪了,当大家都在“卷”价格的时候,吉利到底是怎么做到既能跑得快,又能吃得饱的?
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咱们不知道的门道?
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直接来看看吉利这份成绩单到底有多亮眼。
2025年上半年,全国的汽车总销量增长了11.4%,这个速度其实已经算不错了。
但是吉利呢?
它的销量直接增长了47%,卖了140.9万辆车,这个增长速度是整个行业平均水平的四倍还多。
这就好比班里平均分提高了11分,结果吉利这个同学自己提高了47分,一下子就把自己的市场份额拉到了10%以上,这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国内市场,是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特别是在新能源车这个赛道上,全国的平均增速是40.3%,已经很快了,可吉利的新能源车销量增速达到了惊人的126%,卖出去了72.5万辆。
这个数据说明,吉利在向电动化转型的路上,不仅跟上了大部队,甚至还跑在了前面。
当然,车卖得多,不一定就代表企业经营得好,关键还得看能不能赚钱。
今年上半年,因为价格战打得太凶,整个汽车制造业的利润总额才增长了3.6%,可以说是相当惨淡,很多车企甚至是卖一辆亏一辆,赔本赚吆喝。
可吉利的账本翻开一看,核心的净利润居然增长了102%,翻了一倍还多。
这个利润增速,差不多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三十倍。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吉利根本没有参与到那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低级价格战里去。
它的毛利率达到了16.4%,而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4.8%。
这中间的差距,就是吉利坚持走自己路线换来的真金白银。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账上趴着588亿的现金,这让它在未来的竞争中有了更足的底气。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会好奇,吉利到底用了什么办法,能在这么“卷”的环境里独善其身?
答案可能要追溯到2024年9月,吉利在台州发布的一个叫做《台州宣言》的东西。
很多人一听“宣言”这种词,可能觉得就是喊喊口号,比较虚。
但吉利的这个宣言,更像是一个内部的“整风运动”和行动计划。
它的核心思想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吉利”。
说白了,就是要求吉利控股旗下的吉利、领克、极氪这些亲兄弟们,不要再各立山头、各打各的算盘了,必须把技术、采购、研发这些资源都整合到一起,拧成一股绳,力往一处使。
这个想法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它涉及到各个品牌之间复杂的利益调整。
但吉利这次是动了真格的。
宣言发布后,最明显的一个动作就是对极氪和领克这两个品牌的深度整合。
以前,它们虽然都是一家人,但在研发和供应链上还是各搞一套,存在不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整合之后,效果立竿见影。
比如说,通过统一采购,电池的成本一下子就降低了12%。
在现在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这么大的情况下,这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是纯利润。
而且,通过技术协同,研发费用也省了不少。
这些从内部管理和效率提升上“抠”出来的成本,最终都转化成了财报上亮眼的利润数字。
这种内部的整合,不仅省了钱,还大大提升了战斗力。
整合后的极氪和领克,在市场上表现得更加强势。
上半年,定位高端智能纯电的极氪,销量超过了9万台,还创下了豪华纯电品牌最快交付50万台的记录。
而主打年轻和性能的领克,也卖出了超过15万台的好成绩。
这说明内部的协同并没有造成混乱,反而让各个品牌的定位更清晰,合力更强了。
这恰恰证明了《台州宣言》里提出的“不打价格战,要打价值战”的路线是走得通的。
与其在外面跟别人拼得头破血流,不如先把自己家里理顺,把内功练好,通过提升效率、降低内耗来创造利润空间。
那么,吉利上半年的这种高速增长,下半年还能继续保持吗?
这就要看它手里的牌还有多少,以及未来的路好不好走了。
从长远来看,吉利的底气主要来自于它在技术研发上的持续投入。
财报里提到,吉利的研发投入一直都比行业平均水平要高。
这些钱没有白花,都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技术优势,比如它的人工智能技术、智能驾驶系统等等。
这些技术最终都体现在了产品上,让它的车有了更高的价值。
比如说,极氪009在海外能卖到50多万的高价,领克的高端车型也站稳了35万以上的市场。
就算是在10到20万这个竞争最白热化的区间,吉利的银河系列也能通过更丰富的智能化配置,卖出比同级车更高的价格,而且消费者还愿意买单。
这就是技术带来的品牌溢价。
另外,海外市场也是吉利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增长点。
上半年吉利出口了18万辆车,其中超过六成都是高价值的车型,这和很多品牌靠低价车出口走量的模式完全不同。
通过在埃及、印尼这些国家建立工厂,进行本地化生产,也让它的海外业务利润更高,走得更稳。
当然,未来的路也不会一帆风顺。
吉利面前也摆着两个很现实的挑战。
一个是从行业外杀进来的新对手,比如华为和小米,他们不按传统车企的套路出牌,用互联网的思维和强大的用户基础来造车,正在快速抢占市场。
另一个挑战则来自国际环境,随着中国汽车出口越来越多,一些海外市场可能会设置更高的关税壁垒,这对所有志在出海的中国车企来说都是一个考验。
总的来看,吉利2025年上半年的这份成绩单,给整个行业都上了一课。
它证明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味地降价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通过深度的内部整合,提升运营效率,坚持技术创新,打造出有价值的好产品,同样可以在市场上赢得尊重和利润。
吉利未来的发展速度或许会因为各种挑战而有所波动,但它选择的这条“向内求索、价值为王”的道路,无疑为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汽车产业,提供了一个值得思考和借鉴的范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