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现在的车圈有啥大动作,成都这个发布会绝对算一桩大事了。
打头阵的还是那道传说级“天仙”刘亦菲,助力鸿蒙智行一口气秀了不少新品。
围观的数据一摆出来——说好听点是繁荣,说直白点,有点炸。
各路车友、键盘侠都在群里问:这些品牌,真的牛了吗?还是包装噱头大于内容?到底图啥呢?
咱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扒一扒这次鸿蒙智行发布会,看看背后有啥门道,亮点藏在哪。
顺便聊聊车圈的新风向,到底是科技升级,还是营销升级。
说实话,坐在屏幕前盯着发布会直播,眼花缭乱是真的。
90万辆交付、成交均价连坐头把交椅都14个月了,大佬的排场拉满。
不差钱背后是啥?尊界S800上市87天,大定过1.2万,问界M9卖出22.6万辆,17个月叕刷高端车排行榜。
问界M8四个月甩出去7万台,智界R7和S7组合拳打下11万辆的“超车道”。
前台一水的数据,后台工程师怕是加班掉头发:光辅助驾驶里程,这家伙突破16.7亿公里,自动避让碰撞记录都记爆表了,215万次避险,听起来像新手村刷怪一样随随便便。
数字堆砌完,各路吹过又一个满天飞:这到底是“遥遥领先”,还是数据堆出来的新瓶装老酒?
不过,冷静想想,现在不摆数据,难道还拿鸡毛掸子糊弄消费者?谁都不是傻子,时代变了——车不光要能跑、能转、能卷还得数据好看。
但数字背后,真正让人琢磨的,是它的分量和成色。
拿这次最吸睛的智界新R7和S7来说吧,新logo、极光绿、罗兰紫,配色玩得溜得一批。
外观就像秀场走台,内饰也来个升级——16.1英寸中控屏,21个华为音响喇叭,主副驾零重力座椅,坐进去有种开着按摩椅飞出地球的错觉。
可别觉着这些都是堆料套路,动力上纯电版能跑800多公里,增程续航直接拉满到1673公里,油耗5.68升,把节能口号玩出了花。
百公里加速3.3秒,夸张到直接和豪华性能车掰手腕。
你看这些参数,脑补一下路上踩油门那一下的推背感,是不是有点小刺激?
智能驾驶也是升级大头,固态激光雷达配合4D毫米波,等同老司机加了“第六感”。
华为ADS 4全家桶进驻,有的老车主还可以跟着升个级,不搞“苹果式”割裂,这波羊毛薅得很温柔。
有网友调侃:以前买车保值靠勤俭持家,现在保值靠OTA。
科技卷死谁,看谁能卷到底呗。
说到发布会现场,最吸睛的当然是明星大使刘亦菲真身出镜。
她不是简单站台两分钟,而是当场聊用车体验,气氛不露痕迹、亲和力拉满。
细想还真是,品牌大佬想打感情牌、信任牌、生活方式,找她还真合适。
另外,奇瑞的大佬尹同跃也不甘寂寞,硬是宣布砸百亿,5000人研发团队开干,成立智界新能源公司,要搞产销一体。
常看财经圈的人都懂,“全链路直控”这叫降本增效,实际效果咋样,还得交给时间检验。
其实,比起表面堆料,问界M8 EV新登场更有味道。
纯电版高配价拉到40万级别,五座六座随心换,副驾一键折叠到纯平,简直就是标配“老板模式”。
还有啥?前备箱容量升级149升,电动、手势都能开,再也不怕找遥控器那点出糗。
动力系统配合宁德100kWh锂电池,续航能冲705公里,800V高压平台加持,好家伙,快充生怕对手不够晕。
新出的猫头鹰急转弯技能,最小转弯半径5.75米,配合横风稳定,沙尘天气紧急刹停也安排上。
安全这块没马虎,C-NCAP新规超五星安全,电池过五道极端关卡,Spotlight预警、失能守护也都补齐了。
以前吹的那些“守护生命最后一道防线”,现在都装兜里了,搞得日常用车像开坦克,爷安全、家人也舒坦。
然后是问界新M5,刷新年度版色彩“跃影红”,全系标192线激光雷达和4D毫米波。
别小看这些传感器,懂行的都知道,新能源车最卷的就是“看谁最不怕盲区”。
啥智能驾驶,啥L4、L5,归根结底还是“看得远”“反应快”。
买新车标配就有,省得掖着藏着那点升级包“割韭菜”。
还有啥花活?享界S9T直接放个预售价32.8万,24小时就溜出去2万张订单。
这玩意主打一个“银河级感知”,三十多个传感器和ADS 4配合,座舱再加冷暖箱、智慧门、副驾零重力,感觉一开门就是贵气呼呼。
CLTC续航电版能跑801公里,增程超1300公里,还加上订金2千顶5千的优惠,刺激得像买房摇号。
人有多大胆、订单就有多“狂飙”。
尚界H5也没落下,万元礼包都安排上。
标配数字底盘、ADS 4、鸿蒙座舱,一说出来一水高大上名词。
高强度车身、全向防碰撞,还能“急打轮”帮你纠正失误,适合“手残党”。
双版本让你随便选,纯电还是增程都能驾驭,送的遮阳帘、钥匙啥的,感觉就差买车送房。
舞台最后压轴的是全新问界M7。
鲲鹏造型稳扎稳打,深圳发布先画饼,珊瑚红、海岛蓝新潮百搭,动力、续航、宁德电池、ADS 4全上阵。
你说有啥诚意?直接一点——不喊口号,给你配到顶。
9月先挖个坑,等你“打榜抢首发”。
细细盘一圈,这发布会到底是单纯追热点、玩花活,还是真刀真枪卷出了行业新高度?细想还真两头沾边。
一方面,数据摆在台面上,90万台交付、均价领跑、各种续航安全刷榜,底子硬,花活多。
另一方面,营销上请明星背书,体验分享带节奏,品牌调性就想拉近用户距离——说到底就是打“信任+科技+生活”的三重牌。
谁不想既当科技大佬又赢人心?
背后的逻辑,其实也透着中国新能源激烈内卷、大混战的新常态。
以前“电池能跑”就够炫耀了,现在没把驾驶辅助、智舱、体验一起卷起来,都不好意思喊自己新势力。
更别说,安全标准、舒适享受、甚至是OTA那种“买了还能升级”,直接把车做成了大型“行走的手机”。
但咱说句掏心窝子的,这些顶级参数、细节体验,归根结底,养活的是谁?
一台几十万的车说给就给,自家钱包顶得住?高端路线能否维持热度、服务能否到位、技术升级能否不翻车——这玩意儿谁也不敢拍胸脯。
而且,动辄百亿研发、五千人团队,听着热血沸腾,可一不小心就陷入烧钱陷阱,市场越来越讲究细分赛道、差异化,哪个品牌也不敢大意。
不过仔细瞅,中国新能源玩智能化这事,已经从“造一辆能跑的车”变成“造一辆会想的车”,再加点明星光环,时尚和黑科技齐飞,是外表浮夸还是实力硬核?
消费者都练就了火眼金睛,谁吹牛谁用心,其实都逃不过市场和时间的“照妖镜”。
当然,科技不断翻新,体验和安全不断升级,本质上是好事,起码倒逼行业别懒、别拖后腿,这波大佬们的拼杀,最后收获的还是咱们老百姓的选择权和体验感。
结尾就一句话,中国车市在变,智能出行不止是高大上秀肌肉。
品牌们能否真正抓稳用户、革了自己命,还得未来几年的市场答卷说了算。
期待更惊喜的发布会,也期待咱们买车不用再做“智商税”小白鼠!
你怎么看这样一波“科技+明星+潮牌”三合一的猛攻?
真心动手,还是只是“看个热闹”?
评论区聊起来呗!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