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俄罗斯联邦技术监督局突然宣布:全面封杀东风、福田、解放、汕德卡四大中国品牌的12款卡车。
俄方给出的理由是“刹车制动不足、噪音超标、电磁辐射防护不达标”,甚至要求车企三个月内召回已售车辆,否则面临高额罚款。
蹊跷的是,这些被判定“不安全”的车型,在俄罗斯市场已合法销售多年。 以重汽汕德卡ZZHS为例,它不仅畅销俄罗斯,更早通过了全球最严苛的欧盟技术认证。
俄方既未公布独立检测报告,也未给予整改机会,直接挥下封杀大棒。
俄罗斯民众对官方的说法并不买账。 当地汽车论坛上,大量用户质疑这是贸易保护主义因为被禁售的9款中国卡车,占俄重卡市场60%的份额,价格仅700-800万卢布(约合人民币56万-64万元),比本土品牌便宜30%以上。
物流公司争相采购,直接导致俄罗斯“国宝级”卡车品牌卡玛斯销量崩盘。
市场数据揭示了更残酷的现实: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美卡车品牌撤离俄罗斯,中国重卡趁机填补空白,市占率从不足4%狂飙至2024年的58.3%。
仅2024年,汕德卡在俄卖出1.95万辆,碾压卡玛斯的1.73万辆。 而今年上半年,卡玛斯工人薪资暴跌40%,被迫实行每周四天工作制。
为拯救本土企业,俄罗斯早已多轮出招。 2025年1月,进口卡车关税从15%暴涨至35%,还增设“进口差价税”
一台采购价10万元的中国皮卡,若在俄售价20万元,需额外缴纳5万元附加税。 2024年10月,报废税提至85%,未来五年每年再涨10%-20%。
认证壁垒更让中国车企头疼。 新规强制要求进口车必须在俄罗斯本土实验室检测,周期从6个月拉长到1年,费用翻倍。
单辆车认证成本超10万元。 更苛刻的是,海上运输途中的中国卡车若未能在9月30日前通过认证,将面临强制销毁。
这些政策立竿见影。 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俄卡车出口暴跌59.2%,从榜首市场滑落至第三位。
俄罗斯港口积压50万台未售中国车,经销商库存高企。 中国重卡在俄份额从61%骤降至46%,而俄本土品牌份额从32%反弹至48%。
深层焦虑来自技术依赖。 俄罗斯最先进的卡玛斯54901重卡,发动机马力仅550匹,而中国福田欧曼重卡已达580匹。
中国重汽早在北极矿区实现L3级无人运输,卡玛斯的同类技术要等到2028年。 敏感的是,民用卡车与军用车型技术同源率超60%,俄本土卡车30%零部件依赖中国供应,战时供应链风险让俄军方坐立不安。
俄罗斯政商精英的推动是另一关键。 罗斯泰克(Rostec)总裁切梅佐夫掌控俄70%国防工业和两大车企的普京密友公开呼吁限制中国汽车进口。
他的集团旗下正包括濒危的卡玛斯和拉达汽车。
俄方一面封杀整车,一面抛出“胡萝卜”。 5月推出的“工业本地化计划”承诺:本土化率超50%的企业可享关税减免。
奇瑞已用西方遗留工厂组装车辆,瑞虎7 Pro贴牌俄本土品牌Xcite销售;长城汽车整合哈弗、坦克等子品牌为“GWM”体系,图拉工厂实现80%零部件本地化。
但更多中国车企持观望态度。 俄罗斯腐败指数全球排名第137位,市场规则变动频繁。 更致命的是西方次级制裁风险2024年初以来,中国零部件出口商已因担忧制裁,暂停对俄供货。
中国卡车自身问题同样尖锐。 俄罗斯专业测试显示:中国车金属防锈层薄弱,在严寒中使用两年就生锈,寿命仅欧洲车的1/3;悬架未针对俄烂路设计,用户需自费加固;电子配件在-40℃故障频发。
俄网民吐槽:“中国卡车卖得便宜,但修车钱够再买半辆! ”
市场雪崩加剧了危机。 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重卡销量暴跌55.9%,创20年最低。 每10台售出的新车中,9台靠贷款购买。
但央行21%的高利率让租赁公司不堪重负,仅上半年就有8000辆新车因车主断供被银行回收,其中6000辆是中国品牌。
消费者成了最终买单者。 驾照和车牌费用暴涨50%-200%,报废税叠加导致购车成本增加15%。 一台本土品牌卡玛斯重卡现需多付约135万卢布(约10.8万元人民币)。
这场博弈的结局写在数据里:2025年前5个月,上百家中国汽车展厅在俄罗斯关闭。 俄美关系缓和后,欧美车企正计划重返,留给中国卡车的窗口正在关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