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款大众威然十一假期前就悄咪咪上市了,一口价19.99万,听起来挺吸引人。可实际呢?节假日的热度都没沾上边,朋友圈、短视频里,几乎没人提起它。说真的,我一开始还挺纳闷,毕竟德系MPV曾经是市场小霸王。像途安、夏朗、开迪,至少十年前,那可是德系MPV的黄金时代。怎么这两年一看威然,风头大不如前了?难道是德系MPV真就走下坡路了?
我跟老王聊到这事,他是4S店的销售,语气挺无奈:你要真想着19.99万搞定威然,唉,这事不现实,连我们店里都没这价。听着有点反差萌——官方一口价跟实际终端价差不少,这锅,谁背?这就让我想到研发和供应链的那些事儿。就拿这个价格来说,真是个坑。配件采购这种事就差那么几块钱、一两毛,叠加上去,成本蹭蹭上来。研发投入大,特别是底盘那块,威然本质是基于SUV平台改开发的MPV,底盘高了好评,也贵了不少——这不,小陈修理工也跟我说:这车修起来零件费和人工还是厚道的,空间够大不假,但别想便宜。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那次朋友在4S店试车时,销售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嘉华老哥价格更高点,但打个比方威然就是‘半成品’的气质,嘉华那是真正打磨过的家用MPV。这话有意思,嘉华主打家的温馨和实际用车,威然嘛则像是玄学成分多了点,偏理念和设计场面感。其实两个车都在30万左右,选哪个,看点完全不对等。
还有个尴尬地方是车太大。别小看这一点,城市里开威然,停车成了问题,宽敞换来的是操作上的抵触感。我自己一哥们儿开威然,假期刚开出去体验了几次,回来吐槽车身这么大,倒车影像也帮不上多少忙,住的地方停车费都翻倍了。被我调侃,真是大块头难灵活。但他还挺享受那空间的,尤其有孩子的家庭,4人以上出行,威然的储物空间和座椅布局太加分了,乘坐感直接甩那些硬派SUV好几条街。
但是说实话,我得更正刚才有点绝对地说德系MPV没落了,这话说大了。威然销量确实不理想,但德系MPV的基因也没有彻底消亡,只是市场需求变了,年轻消费者明显不买这套大家伙玩法了。他们更爱跨界SUV的多功能与时尚感,MPV好比是个被忽略的亲戚,重要又被边缘化。你说这是不是产品和市场认知的脱节?其实像现代库斯图那类车型,同样基于SUV平台,但它对年轻人来说更友好一些,更现代,也更灵活,这也许是被叫好的关键点。
顺便提一句,我刚才翻相册的时候看到了那次威然车展的照片,里面的车内设计和用料,嗯……还算过得去,尤其是座椅舒适度,坐过去那个软糯感,女朋友都说想买了(但价格成了她的拦路虎)。但你心里有没有想,这种硬朗德系设计和快节奏生活的都市气息,能融合到一起成为爆款吗?我还真没想太明白。但我觉得,关键不在这,供应链和生产成本把控,渠道价格不能掉链子才是死穴。打个粗算,威然这样一款车的百公里成本(包括折旧、油耗、保养)起码要花1.2倍普通紧凑SUV。买这车的人更多是图空间和舒适感,不太介意燃油方面开销,但价格稍微高就难接受了。
聊到这里,不得不提销售层面对威然的微妙态度。那天我和一个刚转行做4S销售的小伙儿聊,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威然卖得差其实也能怪自己,价格一直没理顺,客户来了换一句‘没货’跑了,再加上年轻消费者不买MPV,真的哭笑不得。这么一说,我反思市场策略的不完善,产品本身没多大问题,但对渠道和客户的疏忽造成了断层。
顺便小跑题:前几天朋友圈被另外一个话题刷屏,说起新能源车补贴退坡后,供应链压力让车企价格普遍上涨,是否会影响德系大空间车的性价比?我没深想,估计这又是个新坑,尤其威然这种定位不够硬朗的车型,更易被边缘化。你觉得呢?
这事让我想问,威然和嘉华的用户群重叠吗?他们心里怎么选的?是追求品牌,还是性价比,还是用途?4S店的人会怎么劝?到头来,一台车的命运,真不仅是销量那么简单,背后是供应链、研发还有一帮人绕不开的价格现实。如果期待威然再掀起波澜,很难,只能期待厂家下一次的策略调整了——
大家平时开MPV觉得最大痛点是什么?车太大停车难,还是内饰设计跟不上节奏,还是换车周期太长?欢迎交流,这车市场岂止是价格战那么简单。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