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这两年身边叮叮当当的装修声越来越多了?
不是你邻居又换了北欧风,而是整栋楼、整个小区、甚至整个片区,都在被一种神秘力量“盘活”。以前犄角旮旯里的破败工厂,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打卡地;市中心那些肉眼可见“鬼气森森”的老写字楼,突然就挂上了“长租公寓”的招牌。
别激动,这不是什么城市良心发现,也不是什么文艺复兴,这背后只有一个冰冷又现实的词:
城市更新。
说白了,这就是给房地产这辆开了三十年、快要散架的老爷车,搞的一场发动机大修。

以前的玩法,我们都懂,简单粗暴,突出一个“瞎积薄发”。拿地,盖楼,卖房,循环往复,闭着眼睛都能赚钱。那是一个地产商比购房者还会做梦的年代。
但现在,梦醒了。
新地越来越少,房价这根弦也不敢再往上绷了,更要命的是,过去十几年疯狂盖出来的写字楼、商场,现在空置率高得能养活一群探险博主。
财报摊开一看,就像一份中年人的体检报告,P得再光鲜,肝上的阴影也藏不住。
怎么办?总不能真让这台印钞机熄火吧?
于是,“城市更新”这个词,就被从文件柜的深处请了出来,掸了掸灰,打上高光,正式C位出道。
以前叫“旧城改造”,听着就像拆迁队,现在叫“城市更新”,立马就有了硅谷内味儿。
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它到底在干嘛。
过去,城市更新是小打小闹,修修补补。现在,它是国家战略,是高质量发展的一部分。注意“高质量”这三个字,潜台词就是,以前那种推倒重来、简单粗暴的模式玩不转了。
如今的城市更新,本质上是一场精密的资产重组手术。
核心要解决两大癌症:用地和资金。
钱从哪来?地从哪来?里面的老住户听话吗?
以前这三个问题,答案都是俩字:好说。靠着土地财政和房价上涨预期,一切都不是问题。
现在,答案变成了四个字:得盘一盘。
我们先看“地”这个老大难问题。
城市里已经没多少白纸让你画画了,到处都是画满了、甚至画花了的旧稿纸。最大的矛盾点,就是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之间的“贫富差距”。
一边是写字楼、商场多得招不来租户,老板们连夜跑路,物业费都收不齐。
另一边是年轻人涌入大城市,居住需求嗷嗷待哺。
这局面就非常魔幻。
怎么办?总不能真把写字楼炸了吧?
当然不能,炸了GDP还要不要了?所以,魔法来了,一个叫“商转住”的政策工具被摆上了台面。
这操作,约等于你手里积压了一仓库的BB机,眼看就要变成电子垃圾,突然有人告诉你,没事儿,你现在可以合法地把它们贴上智能手机的标签去卖。
你看深圳、上海,商办用地转住宅的案例越来越多。这就是在源头上动手术,把那些没人用的商业空间,通过规划调整,变成能住人的地方。
这种“腾笼换鸟”,直接盘活了大量沉淀资产。
当然,光改规划还不够,对于已经建好的楼,还得动刀子。上海搞了个试点,选了200多栋楼,分门别类进行改造。有的升级一下,继续当写字楼;有的直接“变性”,改成公寓;有的实在扶不上墙,那就退出历史舞台。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土地的问题算是有了个解题思路。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也是最核心的问题:钱。
城市更新项目,周期长,投入大,回报慢,纯靠市场化的开发商,基本都得死在黎明前。
以前开发商为什么猛?因为有“快钱”赚。现在让他们搞这种需要长期运营的“慢活”,比让哈士奇去绣花还难。
所以,新的牌手入场了。
你仔细看主导这些大项目的,都是谁?地方国企。
这场牌局,就像一场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的拳头硬,而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民营房企在上一轮猛冲猛打,现在正在角落里吸氧,而国企这位重量级选手,一直养精蓄锐,现在裁判一声令下,它带着政策、土地和资金的组合拳上场了。
国企的优势是啥?它们不完全追求短期利润,更能算“长远账”和“社会账”,而且融资成本低到让民营房企流泪。
但国企也有自己的问题,它们擅长搞建设,不擅长搞运营。你让它盖一栋楼没问题,但你让它把这栋楼运营成一个人气爆棚的潮流社区,那可能就有点为难它了。
于是,一个全新的“铁三角”模式诞生了:“功能性国企+建筑改造商+专业运营商”。
国企出地出大钱,当总包;专业的建筑改造公司负责把破楼变新楼;而最关键的,是引入那些真正懂年轻人的专业运营机构,把空间内容填满,把人气做起来。
大家分工合作,把蛋糕做大,然后再分。
为了让这个模式能转起来,金融工具也在疯狂进化。
以前开发商融资就三板斧:银行贷款、发债、预售。现在花样多了去了,什么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什么不动产信托项目,工具箱里的扳手螺丝刀都掏出来了。
比如上海那个城投宽庭项目,就是国企联合收购了一个存量资产,然后用保租房REITs的钱来盘活,直接搞成了一个“投融建管退”的闭环。自己把自己的钱给赚了,堪称金融界的永动机。
天津那个“津不动产1号”也很有意思,国企把手里的商业资产打包成一个信托产品,然后引入专业机构来运营,赚了钱大家分。这就叫“喂到嘴里”,把最难啃的资产盘活环节,交给了最专业的人。
你看,当政策松绑了土地,金融创新搞定了钱,国家队亲自下场当主力,城市更新这盘大棋,才算是真正走活了。
说到底,城市更新不是情怀,而是一场赤裸裸的商业模式迭代。
它不再是那个“快种快收”的地产黄金时代,而是一个需要精耕细作、考验综合能力的白银时代。
它试图在一个增长放缓的时代,为庞大的城市存量资产,找到一条新的出路。既要完成经济任务,又要兼顾社会民生,还要让参与的各方都能赚到钱。
这是一场涉及到平台、公司、用户、监管四方的复杂博弈。
对城市来说,这是二次发育的机会。
对国企来说,这是新的历史使命和业务增长点。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身边的环境可能会变好,但同时也可能要面对租金上涨和生活成本的提高。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家门口的旧厂房又开始施工时,别光顾着拍短视频。
你要知道,那响彻天际的电钻声背后,既不是什么艺术家的灵感迸发,也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
那是一个时代的发动机,在努力切换到新的档位时,发出的轰鸣。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