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每个人每天刷手机,碰到电动车的新闻时总是有点心不在焉,好像这个词离我们很近,但一转身又很远,顶多就是在楼下偶尔被飞驰的电车吓一跳,没仔细想过它背后的故事到底有多复杂,贵港,这个名字本身带着点南方的温柔,现在突然成了中国新能源电动车的“聚宝盆”,十年间完成了从“造车小白”到中国第四大电动车生产基地的极限挑战,这种成长速度,多少有点出乎意料,不禁让人脑补一句:到底是贵港牛,还是电动车真有魔力?
这一场“智造”的游戏,其实一开始就埋了不少悬念,2015年,第一辆“三蹦子”电动车呱呱落地,彼时大家还在犹豫该买燃油摩托还是电动小车,贵港却说干就干,不仅规划了中国—东盟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基地,还硬生生往新兴产业的坑里跳,到今天敢这样赌一把的城市确实不多,谁能想到十年前的“小作坊”,如今已经集结了爱玛、台铃、绿源、立马、五星钻豹、欧派这些全行业的“大哥大”,六大巨头排队落户,把贵港直接推到全国第四的宝座,说是逆袭,也不够贴切,毕竟干的全部是“现实版速度与激情”,看数据就更直观了,2024年贵港电动车整车产量283万辆,零配件产量247万套,产值暴涨到52亿,同比翻了近13%,2025年前七个月更是产量289万辆,产值飙到40亿,增幅竟然高达68%,按照这个节奏,贵港已经快成电动车界的小钢炮,谁敢不服?
说起来,它的野心可不止于“量多”,更狠的是整条产业链的布局,贵港玩的是精准招商,什么叫专业?他们实行“一把手”招商模式,服务从签约到投产一路全包,所谓“串珠成链”,就是让企业抱团造血,不仅有爱玛、绿源等17家整车企业撑场,外加100多家配套公司搞协同,关键零部件配套率直接干到80%,放到全国都是顶流水平,这种模式有点像组队打副本,队长领头,各路小弟跟着冲,质检中心、行业协会齐齐落户,检、产、销一条龙,从外行人看来,简直像是“做大做强”的典范,难怪两轮电动车集群一举入选国家和区域高端制造业集群,贵港轻工业园更是升级为广西第一梯队的工业重地,企业都变得越来越“死心眼”,本地企业干脆直接买地建厂,不玩“租铺模式”了,一批优质配套企业也跟着扎根,现实版的“筑巢引凤”,看起来比网络段子里的“金主爸爸”还靠谱。
当然,这场贵港电动车逆袭大戏,不是只在本地圈地域自嗨,真正牛的是国际牌,贵港电动车的洪荒之力正在四处流窜,这几年围绕“一带一路”加RCEP,贵港嗅觉相当灵敏,狂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交流平台,“好电车 贵港造”品牌借着展会一路冲出去,出口东南亚已是家常便饭,现在连希腊、墨西哥都买了贵港出产的电车,2025年前7个月全市电动车及配件出口达243.94万元,同比增长124%,增长速度跟喝了红牛差不多,谁还说中国制造“只会低端”?这种输出力度,让人不由想起“北上广深”那些年只会喊口号,现在贵港是真刀真枪打进了国际摊位,现实有时候比段子还精彩。
前不久,贵港市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发展10周年大会直接把整个牛气阵仗摆出来,记者们一通猛问,细数十年来的发展成果,感觉贵港做这事比别人更有底气,注意了,这个底气不是拿来做秀的,而是真枪实弹,当年从零起步,现在稳稳聚承超百家企业,不管是产业规模还是配套链条还是技术创新,都全面开花。
你别看人家说起数据头头是道,其实技术和品牌才是贵港最猛的杀手锏,绿豹、深豹、方泰这些本土品牌崛起速度很快,但更让人咋舌的是招来爱玛、绿源这类巨头坐镇,绿源获得智能工厂示范企业称号,爱玛跻身制造业100强,更是自治区链主型龙头企业和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自治区级研发平台有12个,主导参与制定了新国标行业标准15项,在智能续航、轻量化等关键技术领域都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别的不说,光是技术攻关这一块,贵港表现得宛如“做题家”,硬实力杠杠的。
看海外市场就知道了,他们不满足国内畅销,东盟、南美、非洲等老外也跟着疯抢,只要“中国智造+东盟制造”这组合拳一出,再加上每年都开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发展大会,产销对接、智能试骑,多方交流,现场体验,“好电车 贵港造”一路出圈,出口量占广西新能源出口七成以上,你说这么大阵势,外地还能不过来取经?
说到产业大会,今年的第五届设置不止有主题大会,还有重磅新国标产品发布会,这事儿很多人其实不懂,但说白了就是电动车界又要换规矩了,9月1日新国标即将落地,头部企业在现场一狼烟发布新技术和新产品,智能网联、车路协同这些高阶玩法都亮出来了,行业标准升级、产品科技感爆棚,感觉电动车都快能和无人驾驶拼个高下,新老国标切换极快,整个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步伐全线提速,打通全球市场,电动车出口越做越顺溜,这波操作属实教科书级别。
技术创新这块,贵港没人敢小瞧,像自动化焊接、装配,机器视觉、传感器AI质控统统上阵,绿源、爱玛这些工厂用上了数控切割、智能焊接、自动喷涂,日产电车轻松千辆起步,SAP、MES、ERP等各种信息系统加持,生产过程都成了数字化管控,管理现代化,运转速度快到飞起,带来的结果不仅效率猛涨,质量也可靠,人工误操作直接忽略不计,“智能工厂”变身离散型高阶制造体系,绿源“管材加工岛+人工智能”以及爱玛“数智化协同制造”案例都入选了广西人工智能+制造典范,贴着“AI赋能”的招牌通通进阶。
这还没完,更狠的是产业生态开放协作,整车企业和供应商绑定得跟夫妻一样,零部件研发和质量管理同步推进,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关系紧密,把技术成果转化和人才供给直接拉满,每一环都扣得死死的,看似拼车,其实拼的是创新链闭环,这样的高效产学研模式,没点真本事还真不好意思往全国推广。
有人可能要吐槽了,既然标准说改就改,新旧过渡这块会不会跟以往某些行业一样糟心?官方早就想到了,“新国标”落地分生产和销售两步走,9月1日起所有新出厂的电动车必须合规,到今年12月1日市场上的销售车也得全都达标,质检能力本地化,3C认证办起来,智能排产系统上线,生产端完成新标切换,销售途径线上线下“促销+以旧换新”,库存旧标车年底前平稳退市,不允许资源乱浪费,广西电动自行车行业协会还在南宁国际展会中心举办第八届新能源博览会,各品牌门店同步活动,老百姓可以挑喜欢的新车,选购和“以旧换新”两不误,这种全链条升级方案可比简单喊一句“新国标来了”厚道多了,这才叫真正地“用户友好型产业变革”。
一路看下来,不得不说贵港这十年,围绕着产业链完善、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服务保障几大方向发力,十年时间不到,跨度堪比马拉松,一口气冲上了中国电动车顶尖阵营,而且还在持续对产业升级和国际输出展开新征程。
这故事读到这,其实还有一层“什么让贵港能有底气跳进电动车大潮”的疑问,是胆子还是套路?细思极恐,贵港既有政府层面顶层设计,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高度瞄准绿色科技,又有企业端的深耕细作,连带高校科研和行业协会全链条护航,大家一条心,才把“智造贵港”的梦变成了现实,更是把地方经济拉到新的增长极。
咱们回过头来看,贵港的电动车变革,不光是数字上的跃升,更像是一场现实版“逆风翻盘”,而且翻的不是一座城,是一条完整产业链,串联了地方、企业、科研与消费,打破了电动车只能走低端市场的魔咒,用技术说话,用产能破圈,用品牌走向国际,这样的故事放在现在,随时都能刷爆朋友圈。
你说,这样的发展模式,能不能复制到别的产业?贵港的“智造”经验,是不是给更多中国城市甚至其他行业指了一条新路?这个问题或许没那么容易回答,但贵港用十年从无到有的成长轨迹,已经把答案埋在数据和品牌里了。
放个问题给大家:你觉得贵港电动车的逆袭,背后最重要的驱动力到底是什么?是政府、企业还是技术创新,还是说,都少不了?等你来留言说出你的看法。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