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D系列新车发布,销量突破百万,价格还是很亲民

一台超过五米二的SUV静静停在灯下,外壳上还带着发布会刚脱下的保护膜。玻璃上映出的车标,是*最近频繁在销量榜上露面*的零跑。技术宅变身“规模玩家”,这个场面说起来像理想或者蔚来“高端”的既视感,但里子并不一样。发动机舱内,除了一块80.3kWh的大电池,还有用于长途的“小号油箱”和一台自带制氧机的全新电驱。旁边工程师的样子,仿佛在用“豪华”给“亲民”打底。

如果你是造车新势力的董事,忽然被要求在“够用”与“高端科技”之间做一道选择题——你会把预算砸在CTC电池技术,还是升级内饰、拉满营销话术?零跑用D系列的首秀,递了一份不太循规蹈矩的答案——不做豪华,只做规模。

翻开今年的销量账本,这份答卷有点意思。9月份,零跑第100万辆整车下线,这是国内新势力里仅次于理想的百万成就。单月6.6万台,累计39.5万,同比增长129%。有那么点“后浪拍死前浪”的意思,但董事长朱江明耳根子似乎并不软。高端旗舰平台技术发布,目标依旧是“好而不贵”,哪怕D系列长得跟顶配SUV差不多,价格依然“坚决不豪华”。逻辑很直接:“产品很豪华,价格不豪华。”

这不是造车传奇里的大跃进,也不是产品经理的高空翻转。零跑玩的,是一种技术标榜与价格克制的混合拳。D19一出,瞄准的就是市场里那些“九系”SUV,从5.2米车长、3.1米轴距,到800V电气平台、座舱智能化三件套……几乎每个参数都在朝顶流对标。但朱江明还是把底线拉得很清楚:“不是做豪华品牌,还是规模路线,良心定价。”这句话听多了,像是售楼处常规台词,但放在汽车行业的利润率里,你会觉得有点反人类:500公里纯电续航的大电池,拿来满足偶发需求的“小油箱”——大象身上绑着便携包,说是解决用户焦虑和实际体验的平衡。

细细推敲,零跑D系列的操作很像是“赛博聚焦用户”。技术宅爱讲“自研”,所以CTC电池底盘一体化,800V全域架构,还有VLA世界模型助力自动驾驶。别的品牌在市场里用技术做分野,零跑偏用技术做“泥石流”,在用户画像最广的地方往死里钻洞。实话说,这种打法不算浪漫,更像是强调大多数用户需求为主、偶尔满足极端群体。至于车载制氧机?挂在参数表上,像是“未来沙龙”标配,实际遇到北京或成都雾霾时,也许有人真想用。

理性剖析,这套“技术当家,价格守门”的思路确实比较耐人寻味。别的车企今年都在讲“下沉”,用高端牌子做平价产品——蔚来、理想,小鹏都在悄悄放低身段。零跑反倒逆流而上,把旗舰产品做得尽可能“亲民”,把利润线做得像发票备注。半价理想,销量追平,利润刚过3000万营收门槛。你看,这种规模化和毛利平衡的公式,被朱江明挂在嘴边,像烟灰缸里的最后一支烟——“我们坚持的是规模,不追高毛利。”

照理说,销量是新势力成败的第一道坎,利润能不能站稳才是长跑的拐点。零跑用了自研写“技术壁垒”,CTC让电池底盘集合得更高效,辅助驾驶还敢冲行业头部。但在半年报里,利润表现比营收增速慢不少。这是行业现实,不是技术恐怖片——造车,真正的门槛不是登顶销量榜,而是能跑赢研发和成本之间的那条隐形线。

讲实话,汽车圈里流行一种“先做品牌,再谋规模”的信仰。有的企业把产品定价往高端拔,然后用销量曲线慢慢往下拉。零跑这一位,则像是在“规模化降维”里对高端市场做一次插秧:D系列不做豪华,却用旗舰身份走向更大体量的用户。短期内,这种组合拳未必能看见立竿见影的利润,但每多卖出一台,就是成本摊薄多一点。零跑的五年战略规划,销量目标年年攀高——年度目标从50万直接上调到58万-65万,2026年D系列是新一百万的起点。

当然,黑色幽默也不是没有。作为“技术控”,零跑总爱问自己:我们能不能把技术做全,自研做到底,然后让成本砸到用户头上?答案像是刑警查案,细节里藏着不确定。零跑用自研做底气,也用规模做安全垫,就像刑警做现场勘查,有时拨开面纱,下面还是面纱。D系列想复刻ABC的成功,不难,但在市场这样不断压缩成本的环境下,谁能扛得住下一波冲击,连我这种职业习惯了看人失败的人,也不敢随便下注。

零跑D系列新车发布,销量突破百万,价格还是很亲民-有驾
零跑D系列新车发布,销量突破百万,价格还是很亲民-有驾
零跑D系列新车发布,销量突破百万,价格还是很亲民-有驾
零跑D系列新车发布,销量突破百万,价格还是很亲民-有驾
零跑D系列新车发布,销量突破百万,价格还是很亲民-有驾
零跑D系列新车发布,销量突破百万,价格还是很亲民-有驾
零跑D系列新车发布,销量突破百万,价格还是很亲民-有驾

归根结底,零跑的逻辑是:做顶配,但不给顶配溢价,靠规模跑赢高端化试炼场。这能不能持续?盈利门槛才刚刚跨过,市场耐心从不会比用户需求强。新势力里,谁先做规模谁先想利润,谁才是真的赢家?或者说,市场真的给你做“技术宅”时间吗?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极限拉扯”,零跑的平衡术,是能不能让高端产品变成大众用户的日常选择。

最后扔个问题,留给习惯在智能车发布会后思考的你:在“好而不贵”与技术创新之间,价格透明和品牌定位哪一个才是新势力真正的护城河?——这个埋在证据里的命题,或许还得让下一百万辆下线时我们再来现场勘查。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