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耗子药的也来造车?**金鱼汽车横空出世,号称全系固态电池、500公里续航、一体压铸全铝车身,直接对标小米和特斯拉。**更离谱的是,这车长得像保时捷911,头灯却像是从五菱宏光拉线车间顺出来的——精致与粗糙在它身上达成诡异共存。我第一眼看到它的展台照片时差点笑出声:这是要造车还是要做行为艺术?可转念一想,不对劲。一家注册资本才1000万、实缴600万的公司,去年刚成立,前老板还卖老鼠药,怎么就有胆量冲进新能源赛道,还敢喊出“深耕行业11年”这种话?这事不能只当笑话看,它至少戳破了两个真相:汽车行业到底有多赚钱?以及,造车的门槛,是不是已经低到可以随便跨过去了?
外观设计:心比天高,命如纸薄
先说外观。金鱼汽车首款车型整体轮廓确实神似保时捷911,低趴的车头、溜背式尾部、蛙眼大灯布局……一眼望去,你很难不把它和“运动跑车”联系起来。设计师显然是懂流量密码的——保时捷的设计语言就是行走的溢价符号,哪怕只是形似,也能瞬间拉高路人的好奇值。
但走近细看,问题就来了。前大灯组采用的是最基础的卤素光源+塑料反光碗结构,边缘接缝宽得能塞进牙签,漆面光泽度连十万级国产SUV都不如。我试着用手摸了摸展车引擎盖接缝(别问我为啥能上手,车展总有疏忽的时候),缝隙不均,钣金平整度堪忧。要知道,哪怕是五年前的比亚迪,这种细节也不会放水。
更魔幻的是它的品牌LOGO——一条抽象的金鱼在波浪中跃起,配色是荧光绿+亮橙,像极了十年前乡镇超市门口促销牌的审美。你说它是讽刺艺术吧,人家又一本正经参加广州车展;你说它是认真造车吧,这做工连“工业半成品”都算不上。
动力与三电:吹得天花乱坠,落地全是泡沫
金鱼汽车最吸引眼球的宣传点是什么?全系标配固态电池,续航500公里。
这话一出,整个新能源圈都炸了。要知道,目前全球范围内真正实现固态电池量产上车的车企屈指可数,宁德时代、丰田、蔚来都在做技术攻坚,成本极高,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仍在优化阶段。而一个2024年才成立、注册资本不到千万的公司,居然宣称已经搞定固态电池大规模装车?
我查了公开专利信息,金鱼汽车名下无任何电池相关技术专利。所谓“合作研发”的电池厂商,官网信息模糊,连基本工商资质都对不上。再看所谓的“一体压铸全铝车身”,这可是特斯拉引领的技术革命,需要万吨级压铸机、高精度模具和材料科学支撑。可金鱼汽车的车身接缝处明显有手工打磨痕迹,铝合金材质检测报告更是暂无公开数据。
换句话说,它说的每句话都踩在技术热点上,但没有一项能拿出实证。就像一个刚学会拼音的小学生,非要说自己能写《三体》。
智能化与座舱:PPT里的未来,现实中的空白
展台上,金鱼汽车的中控屏播着一段炫酷的演示视频:自动泊车、高速NOA、语音唤醒全车功能……标准的L2+级辅助驾驶配置,配上“自研AI大脑”的解说词,听得不少观众频频点头。
可当我凑近询问具体芯片型号、传感器配置时,现场工作人员支支吾吾,最后甩出一句:“这些细节还没最终确定。” 我反问:“那现在车上装的是什么?” 对方沉默三秒,转身叫来了同事。
真正的智能化不是靠视频演出来的,而是靠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超声波探头和算法堆出来的。目前业内主流方案是“5R1V”起步(5个毫米波雷达+1个前视摄像头),算力平台至少达到5TOPS以上。而金鱼汽车的展车内部线路裸露,中控主机是通用模块,显然只是样机摆设。
一位同行的老车评人私下跟我说:“这车的智能系统,大概率是外包团队三个月赶出来的Demo,连OTA升级架构都没搭好。”
安全性与操控:没上路,先翻车
安全性是买车的底线。金鱼汽车宣传页写着“五星安全标准设计”,可翻遍国内外碰撞测试数据库,该车型既未申报C-NCAP,也未出现在E-NCAP或IIHS名单中。没有实车碰撞测试,没有车身刚性数据,没有气囊布置图,所谓的“安全”不过是文字游戏。
至于操控?一台连底盘都没焊牢的车,谈何操控乐趣。我在展台试着晃了晃车身,门框处有轻微异响,悬挂系统软硬程度完全未知。要知道,哪怕是一台入门级五菱宏光MINI EV,出厂前也要经过数百小时的耐久测试和调校。而金鱼汽车呢?从注册到亮相,不到一年时间,就想完成别人三年的研发流程?
这不是造车,这是赌博,赌的是消费者的认知盲区。
真相只有一个:谁都能造车的时代,来了吗?
我们不妨冷静下来想想:为什么卖手机的、卖电视的、甚至卖耗子药的都想造车?
第一,汽车行业利润太高了。 一辆车的成本占比中,传统发动机只占约15%,而电动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占比超过40%。这意味着,一旦掌握核心供应链,边际成本会迅速下降。特斯拉毛利率常年维持在18%以上,小米SU7发布即热销,说明市场依然渴求新品牌。
第二,电动化降低了部分制造门槛。 内燃机时代,一台V8发动机需要上千个精密零件协同工作,研发周期动辄五年。而电动车结构简单,电机+电池+电控三大件可采购成熟方案,车身交给代工厂,软件外包开发——“组装式造车”让很多企业误以为:只要有钱,就能造车。
可问题是,造车不是拼乐高。
一辆合格的汽车,要经历高温、高寒、高原、腐蚀、振动等极端环境测试,累计里程超百万公里;要有完善的售后体系、零部件供应网络、事故响应机制。这些隐性成本和长期投入,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反观金鱼汽车,注册资本1000万,实缴600万,连一台试制车的成本都不够。其母公司涉及农药化工,主营业务与汽车毫无关联。所谓“与海马汽车合作”,已被海马官方否认。这已经不是“跨界创新”,而是“概念炒作”。
用户真实反馈:有人信了,也有人笑了
我在某汽车论坛翻了一圈,发现真有用户留言咨询:“这车能在哪买?看着挺帅的。” 也有老司机直接开怼:“这车能上路我就倒立洗头。”
一位河南本地网友爆料:他曾去金鱼汽车所谓的“生产基地”探访,结果发现只是一个普通工业园区的办公楼,厂区空空如也,连冲压设备都没有。门口保安说:“这里主要是办公,生产在外省。” 可外省哪有备案记录?
还有网友扒出该公司法人代表名下另一家公司——商丘大卫化工厂,主营产品包括“高效杀鼠剂”、“蟑螂药”等。同一手机号、同一邮箱注册多个公司,从耗子药到电动车,跨度比鸿蒙系统还大。
这让人想起当年的“水氢汽车”事件。科学家都说不可能,企业家偏说“加水就能跑”。最后呢?项目烂尾,投资人血本无归。
对比竞品:拿什么跟小米、特斯拉比?
我们拿金鱼汽车宣称对标的小米SU7和特斯拉Model 3做个简单对比:
维度 金鱼汽车 小米SU7 特斯拉Model 3
成立时间 2024年 2021年立项,2024交付 2003年成立,2012年量产
注册资本 1000万元 小米集团全资,千亿级投入 上市公司,年营收超千亿
三电技术 宣称固态电池,无实证 自研超级电机,宁德时代电池 第四代电驱系统,4680电池
智能化 无具体配置 高通骁龙8295,城市NOA FSD Beta全球领先
生产资质 无公开信息 北汽代工,合规生产 自建超级工厂
你看,人家比的是技术积累、资金实力、工程验证,而金鱼汽车比的是口号和外形模仿。这就像小学生参加高考,试卷没做完就开始幻想清华录取通知书。
我的看法:欢迎创新,但拒绝忽悠
我从来不反对跨界造车。小米做手机出身,如今SU7月销破两万,靠的是十年生态积累、巨额研发投入和雷军亲自督战。华为不造车,但赋能问界、智界,用通信和AI优势重塑智能座舱体验。
真正的跨界,是能力迁移;而虚假的造车,是概念套利。
金鱼汽车这件事,最可怕的不是它技术水平低,而是它成功吸引了大量关注,甚至可能收割一批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如果这样的企业都能拿到融资、获得政策支持,那对真正踏实造车的企业,岂不是一种打击?
所以我说,它至少证明了两个问题:
汽车行业的暴利预期仍在吸引各路资本涌入,哪怕他们并不懂车;
电动化让“表面造车”变得容易,但“安全可靠地造车”门槛依然极高。
未来会不会真有卖秋裤的南极人宣布造车?也许会。但只要监管不松、消费者不盲从、媒体持续监督,这类“行为艺术式造车”终究只能停留在展台。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一个从没做过汽车的企业,应该被允许直接造车吗? 如果它有资本、有想法,但没经验、没技术,你是支持它“试错”,还是认为必须设置更高的准入门槛?
评论区聊聊吧。我会一一回复。下次车展,我打算再去看看金鱼汽车还在不在——如果还在,我一定要问问他们的“固态电池”,是不是真的不怕老鼠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