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全球销量劲增,技术创新成出海关键

最近跟朋友吃饭,总绕不开一个话题,换车。

有点感慨,十年前大家在饭局上聊的还是德系的操控、日系的省油,谁要是提一句国产车,那基本就等于冷场。

现在倒好,开口闭口都是“迪子”、“问界”,饭桌上的牌桌直接被洗了一遍。

很多人把这种变化归结为“情怀”或者“国货崛起”这类比较虚的词,听着热血,但当不了饭吃。

比亚迪全球销量劲增,技术创新成出海关键-有驾

投资里有个基本原则,任何现象级的崛起,背后一定有冰冷的、可以计算的商业逻辑。

今天就想借着比亚迪,这个被很多人吹成“技术宅”的公司,捋一捋这背后的账。

市面上聊比亚迪的文章,特别喜欢强调一个数字,比如前三个季度砸了多少百亿搞研发,比谁谁谁多了多少。

这数字确实吓人,也足够“性感”,很容易让人得出一个结论:大力出奇迹,因为砸钱搞技术,所以牛。

这个逻辑对,但只说对了一半,甚至可能只说对了表皮。

如果光砸钱就有用,那诺基亚当年在研发上花的钱,够养活好几个苹果了。

在我看来,巨额的研发投入,更像是比亚迪这台巨大机器高速运转后,排出的“蒸汽”,而不是驱动它的“燃料”。

真正的燃料,或者说这盘棋的“胜负手”,要从后视镜里往回看,看到它二十多年前的起点。

比亚迪是干啥起家的?

比亚迪全球销量劲增,技术创新成出海关键-有驾

电池。

一个靠给摩托罗拉、诺基亚做代工电池,在深圳华强北的尘土里一分一厘抠利润的企业。

这段历史很多人觉得“不体面”,不如今朝“新能源王者”的故事好听,但恰恰是这段经历,给比亚迪注入了最核心的、后来者极难复制的基因——对供应链的变态级控制欲,以及对成本的极致敏感。

这才是理解比亚迪所有动作的“题眼”。

我们来算一笔账。

传统车企,比如大众、丰田,它们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是发动机、变速箱技术,以及更重要的——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

它们像一个超级产品经理,定义产品,然后把发动机、变速箱、座椅、车机、芯片这些活儿,分包给博世、大陆、电装这些一级供应商(Tier 1)。

这种模式在燃油车时代效率极高,大家各司其职,风险共担。

比亚迪全球销量劲增,技术创新成出海关键-有驾

但电动车时代,游戏规则变了。

一辆电动车的核心价值,从“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变成了新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

这三样东西,占了一辆电动车成本的大头,尤其是电池。

这时候,比亚迪的“电池厂”出身就成了降维打击。

当别的车企还在跟宁德时代、LG化学这些电池巨头“商量”价格、排队要产能的时候,比亚迪直接“我就是豪门”,电池自己造。

这就不是简单的“肥水不流外人田”了。

第一笔账,是金钱账。

核心部件自产,意味着巨大的成本优势。

刀片电池为什么能打?

比亚迪全球销量劲增,技术创新成出海关键-有驾

除了针刺测试带来的安全感,更核心的是它的CTP(Cell to Pack)技术,取消了模组,直接把电芯集成到电池包。

这本质上是一个结构创新,是工程师为了降本增增效,在生产线上抠出来的。

DM-i混动为什么能横扫市场?

因为它用一个结构简单的专用发动机,配合大电池和电机,把一套复杂的混动系统成本打到了地板价。

这背后不是什么神乎其神的技术,而是对成本和效率的极致追求,是典型的“工程师思维”战胜了“产品经理思维”。

第二笔账,是时间账。

当你的竞争对手需要花半年时间跟供应商开会、协调、适配一套新的车机系统时,你内部一个会议就能搞定,研发和迭代速度是指数级的差异。

汽车正在变成一个“长了轮子的消费电子产品”,迭代速度就是生命线。

比亚迪能一年出好几款新车,还能同时搞纯电、混动,覆盖从几万到上百万的所有价位,靠的就是这种内部协同的高效率。

比亚迪全球销量劲增,技术创新成出海关键-有驾

这就像一个厨师,不仅能自己种菜、养猪,还能自己磨刀,炒菜的速度和成本,自然不是那些只能去菜市场买菜的厨师能比的。

现在再回过头看那个几百亿的研发投入,就清晰多了。

这笔钱,不是漫无目的地“探索未来”,而是精准地投向了能巩固这种“垂直整合”优势的各个环节。

从上游的锂矿,到中游的电池材料、功率半导体(IGBT芯片),再到下游的“三电”系统和整车制造。

它不是在“做”车,它是在“长”出一个汽车工业生态。

所谓的“出海”,在很多企业那里是“卖货”,找个经销商,把车运过去,卖一台算一台。

但你看比亚迪在泰国、巴西,都是直接投资建厂。

这又回到了那个核心逻辑:只有本土化生产,把供应链也带过去,才能把成本优势和效率优势复制到全球。

它输出的不是产品,是它那套“垂直整合”的生产模式。

比亚迪全球销量劲增,技术创新成出海关键-有驾

这盘棋,比单纯卖几辆车大得多。

说白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比亚迪在全球市场的“大杀四方”,并不是一个“技术宅”的胜利,而是一个“供应链狂魔”的胜利。

它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做了一件最苦、最累、最不讨巧的事——打通了全产业链。

在燃油车时代,这事儿可能有点“傻”,但在电动车这个全新的牌桌上,手里攥着整个上下游,就等于拿到了底牌。

这对我们普通人投资或者看行业,有个挺大的启发。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被那些光鲜的概念,比如“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面子”吸引,但真正决定一家制造企业生死的,往往是那些看不见的“里子”——成本控制、生产效率、供应链安全。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风险。

重资产、全包全揽,意味着一旦行业趋势判断失误,掉头的难度极大,沉没成本是天文数字。

但至少在当前这个时间点,比亚迪的这笔“账”算是算对了。

它赌对了电动化的浪潮,并且用一种最“笨”的方式,给自己建立了最深的护城河。

共勉共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