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说那些复杂的技术参数,我们就从最实际的用车场景聊起,冬天开车这事,懂的都懂,本来就够折腾了,要是换了柴油插混车,可能还得多一层麻烦...柴油“挂蜡”。
可能有人不知道,柴油跟汽油不一样,它得看标号,标号对应的是能扛住的最低温度,比如0号柴油只能在4℃以上用,到了零下5℃就得换-10号,要是到了东北零下20℃得用-35号才行。这事要是没注意,冬天早上起来一拧钥匙,车愣是打不着火,你说急不急?
有次啊君听老家开柴油货车的亲戚说,去年冬天他忘了换负号油,结果车搁在路边冻了俩小时,最后还是叫了拖车才搞定。商用车司机可能还习惯了这种操作,家用车用户呢?谁愿意天天惦记着“今天温度多少,该加哪种柴油”啊?而且负号柴油还比普通柴油贵,加起来也没比汽油省多少,反而多了份操心。
除了冬天的麻烦,柴油车还有个家用车用户不太能接受的点...加尿素。可能有人会问,尿素不是种地用的吗?怎么跟汽车扯上关系了?其实啊,这是为了处理柴油车的尾气,柴油机排放的氮氧化物多,得靠尿素里的成分把它分解掉,不然过不了排放检测。
商用车比如卡车、客车,因为要拉货跑长途,刚需在那儿,司机们愿意接受加尿素的麻烦,但家用车不一样啊,大家开车图的是省心,谁愿意每次保养之外,还得额外惦记着给车加尿素?万一忘了加,车还会报警,甚至限制动力,这搁谁身上都得闹心。而且尿素罐还得占地方,乘用车本来空间就金贵,挤出来一块地方放尿素罐,后排或者后备箱空间就得缩水,用户肯定不乐意。
再说说技术上的事,不是柴油机和混动系统不能搭,而是搭起来之后,效果没想象中那么好。我们都知道,电机的特点是低转速的时候扭矩足,起步特有劲,而柴油机刚好也是这德性,低扭强、高转速不行。
你说俩都是低扭厉害的主儿凑一起,这不就重叠了吗?反而没互补性。汽油插混,汽油机低速的时候没劲,正好电机补上,高速的时候汽油机又能发力,俩配合得刚刚好,这才叫“1+1大于2”。而且柴油机本身就比汽油机重,再加上混动系统的电池、电机,整辆车的重量就得上去,重量一沉,不仅操控会变肉,油耗也降不下来多少。
有数据说,有些中级柴油皮卡从油耗9-10升,改成柴油插混也就降到7-8升,看似省了点,但车价得贵好几万,按家用车一年开1万公里算,每升油省2块钱,一年也就省2000块,得开10年才能把多花的车钱赚回来,这账谁算着都觉得不划算吧?
还有环保政策这层,我们国家现在对汽车排放要求越来越严,国六标准实施后,对柴油车的限制尤其多。乘用车市场本来就竞争激烈,厂家要是想推柴油插混,得花大价钱改造发动机、升级排放系统,还得做各种测试来满足国六要求,投入特别大。
汽油插混和纯电,不仅有政策补贴,还有牌照优惠,比如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纯电和汽油插混能上绿牌,不用拍牌,这对用户吸引力多大啊?厂家肯定愿意把钱投到这些能快速见效的领域,没必要在柴油插混上“冒险”。毕竟做生意嘛,得算投入产出比,柴油插混既没政策倾斜,市场需求又小,换谁是厂家,也不会优先考虑它。
再说用户对柴油乘用车的印象,现在很多人对柴油车的认知还停留在老款柴油SUV上,觉得噪音大、震动也大,坐里面不舒服。虽然现在柴油机技术进步了,噪音和震动都小了不少,但口碑这东西不是一天两天能扭转的。
家用车用户选车,大多看重安静、舒适,汽油插混在这方面明显占优势,就算柴油插混能在行驶中用风噪、胎噪掩盖发动机噪音,停车怠速的时候,还是能感觉到柴油机的震动,用户一坐进去,可能就打退堂鼓了。欧洲倒是有不少柴油乘用车因为人家用了几十年柴油车,习惯了,但我们国内不一样,家用车市场一直是汽油机的天下,柴油乘用车本来就少,用户没接触过,自然不愿意轻易尝试。
可能有人会问,商用车里不是有很多柴油混动吗?比如公交车、重卡,这不说明技术可行吗?其实商用车和乘用车的需求完全不一样,商用车看重的是续航能力和载重量,柴油机的高扭矩适合拉货、爬坡,混动系统能帮着省点油,而且商用车用户对成本敏感,就算麻烦点,只要长期能省钱,就愿意接受。
但乘用车不一样,用户要的是省心、舒适、性价比,柴油插混在这些方面都没优势,自然火不起来。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柴油插混的维修保养。柴油机的结构比汽油机复杂,维修成本本来就高,再加上混动系统的电机、电池,后期保养费用肯定比汽油插混贵。
家用车用户买车,除了车价,还会算后续的养车钱,要是保养太贵,就算车价能接受,长期用下来也不划算。而且现在市面上修柴油乘用车的地方不多,万一出了故障,还得找专门的修理厂,不像汽油车,随便找个4S店或者路边摊就能修,这也增加了用户的顾虑。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