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界H5能否杀出20万级SUV红海?三大关键暗战
前阵子在车友群里,老王突然发了张截图,说是尚界H5要来了,问我怎么看。我一时没回神,这名字还挺陌生的。结果隔壁小区修车的赵师傅凑过来一句:“你们聊那啥新电车吧?听说华为和上汽都砸钱了。”这话说得倒不假,最近圈里风声紧,上汽那边日子有点难熬,大众、通用都急着往新能源拐,可燃油销量掉得太快,新路子又没立住脚。
其实去年年底我去上汽厂区转了一圈,还真碰见几个搞智己项目的工程师。他们私下嘀咕,“投的钱比赚得多”。MG品牌国内市场也是半死不活。厂门口保安笑称:再不上个爆款,今年年终奖就泡汤了。
再看华为那头也不轻松。鸿蒙智行年初放话,要干到100万辆销量,现在7个月过去才跑出24.7万台。“问界M9牛归牛,可30万以上谁买得起?”我们群里有个自称“尊界首批用户”的哥们,说他订完车等提车等到怀疑人生。这高端市场容量有限,“四界”撑死也就这样,要想走量还得下沉。
所以现在大家盯着尚界H5——据说是鸿蒙智行准备冲击20万元档位的秘密武器。这事儿靠谱不靠谱,我跟经销商朋友打听过,他悄悄透露:“光临港工厂投资就六十亿,人马五千多号,还拉来1500家经销商。”贾建旭喊出的“尚界至上”,让不少销售觉得这回不是闹着玩的。
但热闹归热闹,这台新SUV到底能不能翻天,就看三个地方——含华量、价格,还有交付能力。
先扯含华量。我亲戚家孩子在上海做汽车,据他说目前流出来的信息基本确定:鸿蒙座舱、ADS 4智能驾驶方案全给配齐,什么192线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一股脑堆进去,不像以前国产电动车低配阉割功能。“和那些25万以上的新势力配置差不了多少,”他嘴角抽搐补充一句,“底盘是不是用途灵还悬着呢。”
底盘好不好开,其实只有自己踩过坑才知道。我去年借朋友M9跑了一趟崇明岛,那底盘滤震是真的软糯。要是H5想进家庭主流市场,没有这个舒适性怕是不成。有次维修店聚会,一个老司机调侃:“别整虚头巴脑的配置,把减震做好,比啥都强。”
SKU分布也是老毛病。记得小鹏刚上市的时候版本乱七八糟,看花眼选错车型的人不少;理想后来学聪明些,但还是有人吐槽选装费心伤财。这两年新上市LS6,一口气8种动力版本,我同事试驾回来直摇头,说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挑。如果尚界H5玩这一套,把核心技术藏进高配或者当选装卖,多半又是一地鸡毛。
第二关就是价格。今年朋友圈最火的话题之一就是“15-20万能买啥混动/纯电SUV?”比亚迪宋PLUS DM-i已经跌破13万,深蓝S7、零跑C11这些也扎堆往15万元卷。一位北方销售经理顺嘴带出来:“18万能入手算中规中矩,但客户心思更偏向15-17之间。”坊间传言最早定价浮动很大,有人吹18起,也有人赌最低可能摸到15。但真要超过20,就直接撞上自家兄弟问界M5,还有特斯拉、小米这些网红牌子……压力山大啊!
而且我认识一个安徽合肥的小老板,他常说:“定价太高,你慢慢卖吧,我们县城可没人买账!”如果真的敢把起步价压下来,那绝对抢眼球,不过据内部人讲,上汽背后算盘精着呢,不会轻易亏本甩货,所以最后落在哪个数字,全靠博弈,看谁先绷不住。
第三条路卡在交付能力。有辆爆款却产能拖后腿,是新能源圈里的老梗。当初奇瑞某款纯电上市时宣传铺天盖地,可实际提车排队三个月,好多人直接退单跑路。据消息灵通人士讲,这次尚界已经备足渠道,全国1500家经销商,其中60%分布在北上广深苏杭这种城市CBD附近,其余覆盖三四线城市。“很多原来做BBA豪华品牌的大佬,现在转投做这个,都指望吃第一波红利,”一位二手车贩聊天时随口带过,“他们手上的客户资源够养活半年。”
行业预测每店月均交付百台左右,如果照这么算首月1.5万辆问题不大。但你别忘了,在微信群讨论时,有人提醒道:现在定义爆款可不是破万那么简单,参考隔壁问界系列,没有2W+月销量都不好意思叫自己现象级产品。而且产能爬坡期短则一个月长则仨月,中间只要供应链哪块掉链子,就是满屏催单骂娘……
还有一点冷门细节容易被忽略。我表弟之前开传统油改电车型,总抱怨换挡拨片反应迟钝;而最近有传闻说尚界H5或许会标配电子怀挡,而且全系OTA升级权限不限速,这点比部分竞品厚道些。另外内饰材料方面,据业内采购透露,新批次方向盘包覆皮料来自意大利进口供应商,用起来夏天不会粘腻,这是市面同级少见的小亮点。不过后排中央扶手杯架设计似乎比较简陋,有网友晒图吐槽喝水容易洒,一时间成段子素材刷屏朋友圈。(具体真假未证实)
再插播个趣事,上周末邻居家的小孩骑滑板撞坏了他爸旧帕萨特尾灯,本想着换件修一下,被告知原厂件涨价厉害。他爸叹气道:“以后真打算换新能源省心省钱,但最好别整那些稀奇古怪的新品牌,到时候连保险公司理赔流程都慢半拍。”所以渠道与售后体系扎实,对消费者来说其实蛮重要的一环,否则再好的技术也白搭。
今年前半年统计数据显示(来源于乘联会官网),整个15-20万元区间增速最快。不管外面怎么吹风炒作,对所有竞争对手只要这台SUV产品力和定价稳妥,下场肯定是一场硬仗。不过江湖险恶,该避开的坑还是不能踩——尤其是在含华量缩水、多SKU迷惑操作,以及产能掉链子的教训面前,多留点神总没错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