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打不开比不会造车更糟,车企还不听劝!

50万豪车夺命瞬间:隐藏式门把手为何成为“死亡陷阱”?

车门打不开比不会造车更糟,车企还不听劝!-有驾

成都天府大道上,一辆价值50多万元的小米SU7 Ultra在碰撞后燃起大火。 围观群众拼命拉拽车门,却发现门把手完全失灵。 驾驶员被困在迅速被火焰吞噬的车内,最终不幸遇难。 这已是小米汽车今年第二起类似事故。

隐藏式门把手正在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隐患。 这种为了追求外观时尚而设计的功能,在碰撞断电后可能完全失效。 去年山西运城问界M7事故中,三人同样门把手无法弹出而丧生。

车门打不开比不会造车更糟,车企还不听劝!-有驾

汽车设计师们为了极简风格,将门把手做成与车身齐平。 正常状态下,它通过电控系统自动弹出。 车辆发生碰撞时,电池保护系统会自动断电。 这时电子门锁失去作用,机械备份又往往被忽略。

业内人士透露,隐藏式门把手对车辆风阻的改善微乎其微。 某车企工程师承认:“这种设计对续航的提升不到0.1%,更多是为了让车子看起来更酷。 ”然而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美观提升,却可能以生命安全为代价。

车门打不开比不会造车更糟,车企还不听劝!-有驾

北方地区的车主早已苦不堪言。 冬天门把手经常被冻住,需要先用温水融化才能开门。 网约车司机们不得不在车上贴纸条,教乘客如何操作这种“高科技”门把手。

小米汽车在事故后的沉默引发公众不满。 事发十余天,官方仍未给出具体说明。 相比之下,理想汽车近期发生的起火事件中,乘客顺利打开车门逃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车门打不开比不会造车更糟,车企还不听劝!-有驾

这不禁让人思考:汽车创新的方向是否偏离了本质。 中控屏取代实体按键导致驾驶分心,单踏板模式引发误操作,无边框车窗存在密封问题。 这些为了“创新”而创新的设计,反而增加了安全隐患。

工信部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9月底发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门把手必须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常开启。

车门打不开比不会造车更糟,车企还不听劝!-有驾

车企应对安全事故的态度也值得关注。 今年3月安徽铜陵事故后,小米在四天内就发布了初步调查结果。 而这次成都事故,过去十多天仍无明确说法。

在2025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小米董事长雷军的演讲全程回避具体技术问题。 他大谈行业愿景,却对频发的安全事故只字不提。 这种态度让人难以接受。

车门打不开比不会造车更糟,车企还不听劝!-有驾

汽车安全不是儿戏。 当设计美学与安全实用发生冲突时,明智的选择应该显而易见。 然而现实中,车企往往为了营销噱头而本末倒置。

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已经显现。 成都事故后,小米市值单日蒸发近千亿港元。 MSCI的ESG评级中,小米在46家科技公司中排名第40位。

车门打不开比不会造车更糟,车企还不听劝!-有驾

业内专家指出,隐藏式门把手只是汽车设计问题的冰山一角。 真正的安全创新应该建立在充分测试和实际需求基础上,而不是盲目跟风。

一些负责任的车企已经开始反思。 他们重新在隐藏式门把手上加装机械备份,确保断电时仍能手动开门。 这种务实的态度值得赞赏。

车门打不开比不会造车更糟,车企还不听劝!-有驾

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最核心的功能始终是安全地将人送达目的地。 任何影响这一基本功能的设计,都需要慎重考量。

消费者在选购新能源汽车时,也应该更加关注这些细节。 不要被炫酷的外观迷惑,而要仔细了解车辆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性能。

车门打不开比不会造车更糟,车企还不听劝!-有驾

监管部门正在加大对此类安全问题的重视。 未来可能会有更严格的标准出台,确保汽车设计不会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对于已经购买相关车型的车主,建议详细了解车辆应急开门方法。 大多数车型都备有机械开启装置,位置和使用方法需要提前掌握。

车门打不开比不会造车更糟,车企还不听劝!-有驾

汽车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安全始终应该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希望车企能够真正重视起来,让技术创新为安全服务,而不是相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