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可能太理想化了,觉得骑摩托车就是要快,胆子大,像飞一样穿进车流。结果某次跑高速,前方突然冒出一辆突然变线的大货车,吓得我差点摔倒。那一刻才明白,胆大得有个心细做伴才靠谱。
骑摩托,头脑里得时刻装着两个词:胆大心细。胆子大,是因为你得自信面对道路上各种变化,不慌不乱;心细,是对细节的敏感,比如路边那点掉落的石子、雨天路面的油渍,甚至是路灯光线的反射。你没法一味靠直觉,毕竟摩托车不像汽车,铁壳少,容错率太低。
我记得有次和朋友小李骑行,他突然提醒我:你眼睛别老盯近处,别忘了多看看远处。当时我不以为然,觉得盯着眼前最清楚。后来才发现,他说的是对的。视野开阔,目光往远处调节,是给自己留足时间反应的秘诀。远处突然蹦出来的行人、横穿的自行车、或是哪个不守规矩的司机,都是隐形的陷阱。
说到这一点,我倒是做了一个有趣的临床观察。有一次,我看着一辆价格相近的本田180和雅马哈155做同一段城郊路的对比测试,结果雅马哈的前悬挂对小颠簸过虑得好,驾驶时眼睛更放心地看远,没有太多跳动,而本田的悬挂明显硬了点,骑手眼睛得更多盯着近处,手自然也紧张。虽然说两车动力差不多,骑姿差不多,但这细节让骑行体验和安全感差别很大。
还有速度问题,别被朋友圈那些飙车的视频带偏了。高速骑摩托的确刺激,但前提是你得知道自己能接受什么速度。慢一点,给自己多点缓冲空间。百公里30~50公里的市区速度相对安全,自己体感是这样,数据上说快一点也无伤大雅,但我相信真正安全的是慢一点。你问我这区间怎么来的?说实话,是多年陪着修理工朋友跑线边的经验和自己摔了几次算出来的。对,就是这么个人经验派。
预判这件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你得在别人动弹之前,提前想到他准备干嘛?这背后是对道路状况的敏锐判断,有点像打麻将时对手手气的观察。我有个销售朋友说过:有些司机你看着就知道他是急着赶路的,动作粗糙。开摩托的就得盯着这些微妙的动作变化,否则突然停车或换道,后果可想而知。
再说说保养,很多人想不到这一点。摩托车不像汽车出问题能直接停车,胎压低点、刹车不灵,骑起来危险感蹭蹭上涨。特别是轮胎,几百块的东西,竟然能撑几万公里,关键是你得定期看。上次跟个修车师傅聊天,他说:有些人只来补链条,轮胎状况根本不管,真是一年到头超危险。
顺便提醒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小细节——头盔内衬布的设计不合理导致布料滑到眼睛,视线受阻。你说这小问题,很多初心者和新手都会被忽略。骑车时一旦视线不清,安全感瞬间掉一半。
怎么能少了听觉呢?骑车时眼睛忙看路,耳朵得为你分担压力。我老跟自己说:别光盯着前方,也得偶尔听听身后的声音。听起来麻烦,实际上形成惯后能大幅度提高对周边危险的感知。不少老骑友都这么说。
而且有一件事我个人体会挺深的:装备真的很关键。一套护具,一双灵活有力的手,再加上一双敏锐的眼,才是长时间骑行的底气。不是随便上身一套装备就算安全,那还差得远呢。话说那年买头盔时,我翻了下相册,发现自己换了差不多三四顶头盔,最后一顶搭载了通风调节设计,让我夏天骑车不至于汗流浃背,眼镜也不易起雾,这些细节,迟迟让我觉得可以安心多了。
关于遵守交规,别小看这点。我说起来有点大话以前以为那是简单的事,现在想想,能一辈子不做在路上出事的那个人,真的很难。特别是晚上或者复杂路况下,遵守信号灯与限速,是保护你ride生涯最基础的财富。
说到这里,其实我挺好奇,你有没有过那种明明知道前面有隐患,却还是冲出去抢时间的冲动?这其实是个很普遍的心理,老司机也扛不住。我朋友曾嘲讽我:你这胆子又大又细,不怕累啊?说得狠现实,但也提醒我,想安全骑车,一方面要敢拼,另一方面更要拼脑袋。
嗯,说到拼脑袋,昨天关闭车库车门的时候,我脑子突然转到摩托车保值率的问题。算了算,我粗略心算,低端摩托三年折价差不多在30%~35%,而跑车可能高达60%。不过这数据样本少,具体要看品牌和维护情况,所以先放一放。
写到这个,我又跑题了,唉,你看我这不自觉?不过转念一想,也算是提醒了,选择车不仅要看天选的性能和颜值,后期维护和折旧成本也得算进账本里。
这么多说下来,你觉得骑摩托车的重点是什么?单纯能控速度,还是全方位的胆大心细?还是仅仅一套好护具能打天下?其实没标准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路上永远有意想不到的事,只有那些不懈练眼神和直觉的人,才会骑得更久。
倒是,我想留个问题给你:你平时骑车时,会不会无意识地忽略后视镜里的画面?我发现很多人惯性只用眼睛往前看,偶尔看后视镜真是自我救赎。毕竟,安全不单靠手套和头盔,更靠你的注意力。
也许,这才是骑摩托最硬核的安全秘籍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