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宋女士最近遇到一件烦心事,她刚买的一辆二手新能源车被三家保险公司连续拒保。 "我这辆新能源车的保费是4400多元,而家中另一辆燃油车的保费才2600多元。 "她无奈地表示,现在这辆车只能停在家里,根本不敢开上路。
新能源车险市场正陷入一个怪圈:车主抱怨保费太高,保险公司却说自己亏得厉害。 中国精算师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险车均风险成本是燃油车的2.2倍,但保费仅为燃油车的1.7倍。 这个差距直接导致2024年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达到57亿元。
保险公司开始用各种方法规避风险。
特斯拉Model Y、比亚迪汉等热门车型现在只对驾龄超过3年的车主开放,而且保费要上浮20%。 续航超过600公里、价格超过30万元的车型,核保通过率还不到50%。 二手新能源车更是直接被多家保险公司列入黑名单。
高出险率是问题的核心。
太保产险的新能源车出险率比燃油车高出一倍。 平安财险的家用新能源车案均赔款约7000元,比燃油车高出近700元。
35岁以下的年轻车主更偏爱新能源车,这个群体的占比比同年龄段燃油车主高出14个百分点。 年轻车主驾龄短,驾驶习惯更激进,加上新能源车加速快,单踏板模式需要适应期,事故概率自然更高。
维修成本让保险公司头疼。
新能源汽车电池成本占整车价值的40%到50%,部分车型甚至达到70%。 动力电池包的平均零整比达50.96%,10万元以下的纯电动车型这个比例高达64.49%。
一个小事故可能引发天价维修单,比如单侧尾灯受损就要整灯更换,费用达到数千元。
网约车问题让情况更复杂。
2024年新能源汽车中营运车占比高出燃油车10个百分点。 很多网约车司机按家用车投保,每天行驶几百公里。 数据壁垒制约了精准定价。
新能源车发展时间短,保险数据积累不足。 保险公司无法获取电池健康状态、充电习惯等关键数据。 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为0.65-1.35,比燃油车的0.5-1.5要窄,这限制了保险公司的调价空间。
137个新能源汽车车系在2024年的赔付率超过100%,其中99个是新能源客车车系。
这个数字让保险公司不得不采取更谨慎的策略。 一些已倒闭品牌的车型,如高合、威马等,保险公司一听品牌名称就直接拒保。
车龄5年以上的二手电车最难投保。
电池衰减问题让保险公司望而却步。 一位保险从业者建议,购买二手新能源车前要查询车型是否在保险公司的承保白名单内,投保前最好要求4S店出具电池检测报告。
创新保险产品开始出现。
人保在2024年推出"智行保",利用区块链记录维保数据。 平安产险的"绿色驾驶奖励计划"规定,规范充电习惯可降低28%保费支出。 连续3年未出险的新能源车主,保费可以下浮到燃油车水平。
车企也在寻求解决方案。
一些品牌开始采用模块化零部件设计来降低维修成本。 "车企+保险"的合作模式逐渐兴起,电池终身质保等服务开始出现。 保持电池健康度不低于85%的车主,可以享受保费优惠。
监管层面正在寻求平衡。
中国精算师协会执行副会长张晓蕾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指出,需要推动跨行业数据共享。 适当扩大自主定价系数范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