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三大件,为什么说底盘技术,是国产车最大短板?

咱们平时聊起买车,嘴边上总挂着“三大件”这个词,也就是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

要说这些年咱们国家自己造的车,那进步是真的快,大家都有目共睹。

就说发动机吧,以前总觉得技术不行,现在呢?

自主研发的发动机,什么热效率、动力参数,早就追上来了,有的甚至比一些合资车还厉害。

汽车三大件,为什么说底盘技术,是国产车最大短板?-有驾

再说变速箱,过去一直被日本和德国的公司卡着脖子,现在我们靠着双离合变速箱这条路,也算是杀出了一片天。

可是,偏偏就这个底盘,感觉一直有点神秘,好像是咱们汽车工业里最难啃的那块硬骨头,很多自主品牌提起来都小心翼翼的。

可能很多人心里会犯嘀咕:底盘不就是车底下那一堆铁架子、弹簧和杆子吗?

看上去就是一堆钢铁零件的组合,能有多大的技术含量?

但事实可能要颠覆你的想象,要把这一堆“铁疙瘩”调校好,那个难度,真的不比设计一枚小小的芯片来得简单。

它不像发动机,有功率和扭矩这些硬邦邦的数字可以衡量;也不像变速箱,换挡快不快、顺不顺,一开就能感觉到。

底盘的好坏,更多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这第一个难处,就在于底盘调校这活儿,压根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它更像是一门艺术,或者说是一门“玄学”。

我们得先明白底盘是干嘛的。

它就像一辆车的骨骼和神经系统,负责把发动机的力气传到轮子上,让车跑起来;路上有坑有坎,它得负责把颠簸过滤掉,让我们坐着舒服;我们打方向盘想去哪儿,它得精准地执行命令。

这里面学问太大了,因为它涉及到传动、行驶、制动和转向四个大系统,几百个零件要像一个乐队一样完美配合。

汽车三大件,为什么说底盘技术,是国产车最大短板?-有驾

而调校,就是那个指挥家,要让所有乐器在对的时间发出对的声音。

问题是,什么才叫“好听”呢?

有人喜欢过弯道的时候,车身稳稳当当,指哪打哪,这叫操控好;有人喜欢过减速带的时候,车里跟坐船一样平稳,几乎感觉不到颠簸,这叫舒适性好。

可这两个东西,天生就是一对冤家,很难两全其美。

为了追求操控,悬架就得硬朗,那舒适性就得牺牲;为了追求舒适,悬架就得柔软,那高速过弯时车身就容易晃。

这个平衡点在哪儿,没有公式可以计算,全靠工程师的经验和感觉去一点点“摸”出来。

有人做过测试,把一个人的眼睛蒙上,让他坐两台底盘调校风格完全不同的车,结果大多数普通人根本分不出哪个更好,顶多就是感觉一台硬点,一台软点。

这种极度主观的评价,让逆向研发变得几乎不可能。

你可以把一台顶级跑车的底盘拆散了,用最精密的仪器测量每一个零件的尺寸,然后一模一样地复制出来,但你就是造不出那个原汁原味的驾驶感觉。

因为你复制不了人家几十年来,经过无数次失败和优化才积累下来的那种微妙的“火候”。

第二个难处,是一道由时间和专利筑成的,难以逾越的高墙。

汽车工业,尤其是在底盘技术这块,先发优势实在太重要了。

汽车三大件,为什么说底盘技术,是国产车最大短板?-有驾

当我们在二十一世纪初还在摸索怎么造车的时候,欧洲、美国、日本的那些老牌车企,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一百年了。

这一百年里,他们不只是在造车,更是在建立自己的技术壁垒。

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什么大众的MQB平台、丰田的TNGA架构,这绝不仅仅是为了流水线生产方便、降低成本那么简单。

这些平台的背后,是他们跑遍了全世界各种极端路况,积累了数千万甚至上亿公里的测试数据后,凝聚成的庞大数据库和专利池。

悬架上一个不起眼的连接点角度,一个橡胶衬套的软硬程度,一个减震器的阻尼系数,背后可能都对应着好几项专利。

这些东西,就是他们的“独门秘籍”。

在咱们自主品牌刚起步的那个年代,真的是非常艰难。

为了造车,只能花大价钱去购买国外已经淘汰的车型平台和底盘数据。

但买来的只是结果,不是方法。

我们知道这么设计车能开,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设计,更不知道在遇到紧急情况,比如高速上突然要躲避障碍物时,这套底盘的极限在哪里,该怎么去改进。

所以,那时候很多国产车,都或多或少能看到国外成熟车型的影子,比如长城早期的SUV,很多人都说它的底盘结构和本田CR-V很像。

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工程师不努力,而是在这堵百年技术高墙面前,我们能做的,只有先从模仿和学习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追赶。

汽车三大件,为什么说底盘技术,是国产车最大短板?-有驾

第三个难处,就是研发成本高得吓人,简直是在“烧钱”。

如果说经验和专利是软实力,那真金白银的投入就是硬门槛。

底盘开发和调校,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吞金兽”。

举个例子,悬架上有个叫“下摆臂”的零件,它上面连接点的角度,哪怕只差一度,整辆车的行驶姿态和轮胎磨损情况都会天差地别。

为了找到这个最合适的角度,工程师团队需要怎么办?

他们得准备几十个不同角度的样品,拉到专业的试车场,在车上装满各种传感器,然后让试车手一遍又一遍地跑极限工况,采集数据。

在这个过程中,轮胎是消耗最快的东西。

为了测好这一个参数,可能就要磨废掉四五十条高性能轮胎。

一条好点的轮胎就得一两千块钱,光这一项的成本就得十几万。

而一个完整的底盘,有成百上千个这样的参数需要反复匹配和调校,这个工作量和资金投入是惊人的。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自主品牌都选择了一个更经济的办法,就是把底盘的后期调校工作外包给国外的专业公司,比如英国的米拉、加拿大的麦格纳。

奇瑞早期就请过意大利和加拿大的团队来帮忙,后来才慢慢积累经验,开始建立自己的正向开发体系。

汽车三大件,为什么说底盘技术,是国产车最大短板?-有驾

这并不是舍不得花钱,而是在当时,这是一个现实且理性的选择。

最后,到了现在这个新能源汽车的时代,你可能会觉得,没有了复杂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底盘的难题是不是就该解决了?

事实恰恰相反,挑战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在某些方面变得更大了。

最核心的变化,来自于那块又大又重的电池包。

这块几百公斤的“铁疙瘩”平铺在车底,彻底改变了传统燃油车的重量分布和重心高度。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脚上突然绑了一块沉重的铁板,他过去所有习惯的发力方式、移动技巧都得推倒重来。

而且,电动机的动力输出特性和燃油机完全不同。

燃油发动机踩下油门,动力上来还需要一个短暂的反应时间,大概是300毫秒左右。

而电动机,峰值扭矩的释放几乎是瞬时的,只需要10毫秒。

这种突如其来的巨大动力,对车身刚性、悬架支撑和轮胎抓地力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如果底盘跟不上,结果就是,虽然车子在直线上快得惊人,零百加速能跑进3秒,可一到转弯或者需要紧急变线的时候,就可能出现严重的侧滑甚至失控。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一些新势力车型,虽然加速成绩亮眼,但在专业的麋鹿测试或者绕桩测试中,表现甚至不如十年前的一台宝马3系。

这说明,在电动化时代,底盘的基础功力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变得更加重要。

它需要与更先进的电控技术、智能驾驶系统深度融合,才能驾驭住这股全新的电动力量。

这也恰恰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机会,在一个全新的赛道上,当所有人都回到同一起跑线时,我们有机会通过技术创新,来攻克这最后一个,也是最难的一个技术堡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