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二手车市场遇冷,坏账爆雷,大公司接连受影响

9月刚开始,美国二手车市场像被按了“熄火键”一样突然哑火,三色控股率先塌方,账上窟窿可能有上百亿。还没等人回过神来,一家汽车零件大公司也跟着倒下,总共烂账二十亿,连带把银行、投资公司一锅端,包括瑞银、摩根大通、贝莱德这些平时高高在上的金融大佬们全被拉下了水。光听名字就知道,这些可不是路边小摊,是美国那几家数得上的金融巨头。

很多人搞不懂,这跟普通人买二手车有什么关系?说起来门道多着呢。表面上这些公司不是银行,实际上他们干的却是一套比银行还神奇的活儿。普通人买车没钱?没问题,借给你。把所有小额车贷打包,变成一个大大的金融产品,继续卖给别的人。这一波操作下来,谁管得了他们?监管只管银行,那些挂着环保、社会责任帽子的放贷公司,美联储也管不着。他们借出了上万亿美元,完全游离在法规之外。

最离谱的,是有人拿同一张购车发票,在不同公司反复贷款。车贷一层转一层,银行表面上把贷款甩给了这些“影子放贷”公司,风险看似转移了,实则就是左手倒右手。银行账上账面好看,可底下暗流涌动。

为什么单单是二手车“中招”?一来美国买新车贵得汗流浃背,大家都越来越靠二手车来代步,可是疫情后车价、利率齐飞涨。别说新车,二手车价格都冲上天花板。再加上保险费用暴涨,一年涨幅快翻一番,修一次车直接比过去贵了三成。可是工资没怎么涨,尤其是年轻人,五分之一的车贷连续三个月都还不上,很多人每月为车贷发愁,五六百美元只是起步,有些人月供过千。

美国二手车市场遇冷,坏账爆雷,大公司接连受影响-有驾

说白了,不是他们躲债,而是真的没法还。油价没下来,保险上天,啥都在涨,钱包干瘪。可车又不能不买,公交不方便,开车就是“犯不着也得犯”。

按理说,这么多坏账,投资人不该敬而远之。可怪就怪在这里,这些不良贷款破产前居然越来越火,养老基金、大学基金、各路投资者抢着买这种“打包”信贷产品,信得跟真金白银一样。大家一边看经济晴天霹雳,一边疯抢高利贷金融产品。现在回头看,这跟当年房贷危机一毛一样。事实上,不同的是这回不仅有“次级车贷”,还加了一层供应链贷款——也就说,不止车主受影响,汽车上下游厂商、零件供应链都被拖下水。

37度的投资热情,零下的现实。烂账满天飞,股市却还在卖力上涨。一个普通人拼命算车价、算利率、愁贷还不出钱;华尔街算法早在暗里给每笔贷款、评级、杠杆套娃,怎么拆包怎么卖成新产品全盘打算。当厂家、零售商拿不到下游应收账款时,比如沃尔玛,AutoZone这样的大公司一旦断贷,整个链条就跟断了线的珠子谁都跑不掉。

这个大坑,为什么监管部门看不见?道理很简单——美国法律只约束银行本身,至于银行的钱变成了什么债券、产品,流向哪家影子公司,爱去哪去哪。非银行金融机构藏得深、装得巧,披上环保、社会责任的新外衣,实则就是高风险贷款的马甲房。发票融资,重复借贷,在监管死角疯狂生长。只要银行最终账面没出事,整个系统表面太平。其实地下水道早淤泥遍地。

表面上,普通人以为自己在操纵汽车方向盘;实际上金融巨头握着油门,无声地玩着你想不到的数字游戏。你的车贷一层转一层,他们在背后把贷款变成了别人手中的筹码。你以为自己只是想买辆二手车,其实已经成了他们的金融产品。你月月分期,金融公司次次套利,一群人在会议室里讨论怎么转手再卖,你不清楚,反正最后的钱都不是你的。

数据不会骗人,但一旦进入市场游戏,人们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车价、利率、还款日你盯得紧,被人家精算背后的杠杆、评级、收益率。你还在为明天能不能还上贷熬夜,他们只要琢磨怎么把“债务套餐”下季度再批发一轮。谁操心生活,谁注重投机,一目了然。

等到危机露头,谁都拦不住。2008年是房贷,这次是车贷加供应链,水池子又多又复杂。那些贷款藏在金融暗流底下,谁也说不清到底摊子有多大。如果零售巨头、配件供应商大公司收不到账,拖垮的不只是几个企业,而是整个供应链和消费市场。汽车制造、备件物流、保险金融全都如骨牌一样,一个倒全倒。

美国的监管系统就像打地鼠——银行头上布满摄像头、厚厚的审查,非银行放贷公司却宽衣解带、自由翱翔。他们讲绿色、讲可持续,实则沆瀣一气,借着社会责任之名行高风险套利之实。数字游戏玩到极致,受苦的还是“买车只为上班下班”的普通人。

现在,想买车的掂量油耗、看空间,金融公司只盘算你的利息和违约金;你想多攒点,加个班,人家早在拆分你每一笔分期的周期里安插了无数陷阱等你踩。规则从来就不是为了你赢而设计。你处处精打细算,只想过日子,人家精心布局早就把你的生活打包装箱、转手再卖了一回。

有时候,市场上最铁齿的玩家,不是比谁更精明,而是谁愿意为了利润不眨眼。二手车市场只是一扇门,门后是迷宫般层层套嵌、互不相知的金融交易。你手里攒下的那辆代步工具,也许早就在别人的电脑里成了“阿拉伯数字”,你每一个月还的钱,成了别人口袋的新收入。喝水的人脸朝上,担水的人驮着走,自动化的算法把普通人的每笔分期都变成毫无温度的数据。

美国二手车市场遇冷,坏账爆雷,大公司接连受影响-有驾

当二手车成了美国人的“日常刚需”,车价、利率、坏账搅成一锅粥,金融大玩家早早就想好了赚钱的路子。你关注车的信息,他们玩钱的信息。你抱怨维修贵、油价高、车贷还不出,他们只关心贷款产品怎么再包装成一个新话题卖给下家。

有一天,链条断了,受冲击最大的不会是那些立在高楼大厦里的金融巨头,而是每天上下班急急忙忙的普通人。新闻头条又一个大公司暴雷,更多小公司被拖进深渊,银行和非银行公司一片慌乱,社会面上小老百姓的生活又要被无声地重新洗牌。

你还觉得自己能掌控方向盘,殊不知油门早握在华尔街的电脑里面。算盘打得天花乱坠,最后都落在日日夜夜辛劳换钱的手里。不怪你不够努力,只是这局棋一开始压根没让你多走一步。

美国二手车市场遇冷,坏账爆雷,大公司接连受影响-有驾

这年头,买车不光看车价,要紧的是背后那张被打包好几次的发票。如果说2008年次级房贷危机是一场地震,这次二手车和供应链的危机,就是一次悄悄漫开的洪水,哪怕你留心提防,也很难不被裹挟其中。悄悄生长的金融风险,总在你没留神的时候,砸在日常生活身上。

市场就像盘棋,不是多聪明能赢,而是谁的“规则”够隐蔽。你只想买个普通的代步工具,他们已经用算法和合同铺好了几百公里的“发财大道”。买卖之间,输赢早已注定。结账的时候你以为付的只是车贷,银行和投资公司早把每一分都拆成新的金融积木,建起了复杂得让人看不懂的高楼。

最后想说一句,有时候你以为在生活,其实只是在别人的算计里走过场。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