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征程芯片出货破千万,引领智驾迈入新阶段

1000万套! 当这个数字从地平线CEO余凯口中说出时,整个智能驾驶圈都安静了一瞬。不是因为意外,而是震撼——中国车载智能芯片,第一次有企业把“量产出货”做到千万级。这不是实验室里的PPT,也不是发布会的噱头,而是实打实装进400多款车型、服务超600万车主的硬核成绩单。地平线征程家族芯片突破1000万套出货量,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今天,咱们不聊虚的,就从一辆搭载征程6P的星途ET5说起,带各位车友,钻进芯片的“心脏”,看看中国智驾,是怎么一步步“跑”起来的。

芯片不是“算力越大越好”?我试了星途ET5,才懂什么叫“刚刚好”

第一次开星途ET5,说实话,我并没觉得它“特别聪明”。直到在成都车展的地平线快闪区,我站进那台“芯片Cube”装置,看着灯光在立方体中模拟数据流动,才突然明白:智能驾驶的“聪明”,不是靠堆算力,而是靠“算得巧”。

星途ET5用的是征程6P,算力240TOPS。对比某些动辄500+TOPS的“怪兽”,它不算最猛。但实际开起来,它的城区辅助驾驶(HSD)系统响应更自然、变道更果断,甚至在复杂路口的决策逻辑更接近“老司机”。为什么?秘密就在地平线自研的BPU®架构。他们不走“摩尔定律”的老路,而是十年磨一剑,搞出专为智驾优化的计算架构。简单说,BPU就像给智能驾驶请了个“私人教练”,不是单纯练肌肉,而是教它怎么“用脑子开车”。

我试驾时特意选了晚高峰的三环路,车流密集、加塞频繁。HSD系统在识别“鬼探头”和预判前车急刹时,反应比我自己踩刹车还快半秒。这不是靠“算力堆死”,而是BPU对感知、决策、执行的全流程优化,让芯片“省着用,但用得准”。这让我想起余凯说的:“让机器向人多走一步。”——不是让机器取代人,而是让它更懂人。

从“能用”到“好用”:征程6系列,是怎么把智驾“打”进老百姓车里的?

地平线征程芯片出货破千万,引领智驾迈入新阶段-有驾

千万出货量,光靠高端车撑不起。地平线真正的狠活,在于用征程6系列,把智能驾驶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

先看征程6B——这颗芯片专攻入门级主动安全。你可能觉得“主动安全”离自己远,但想想:城市里突然窜出的电动车、夜晚看不清的行人、雨天打滑的路面……这些场景,6B都能提前预警甚至自动刹停。更关键的是,它被博世拿去开发新一代多功能摄像头平台,计划2026年量产,已拿下多家车企定点。这意味着,未来十万级的家用车,也可能标配L2级辅助驾驶。

再看征程6E/M,中阶市场的“爆款”。它已获超20家车企定点,赋能超100款车型。我在车展上试了埃安霸王龙,内饰科技感强,但最打动我的是它的“无感智驾”——变道时方向盘微调,几乎感觉不到顿挫;岚图梦想家则用它实现了高速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长途驾驶疲劳感大幅降低。这些车的共同点:不炫技,但实用。就像好厨师,刀工再花哨,不如把菜炒得香。

为什么征程6能“通吃”?因为它灵活。算力从10TOPS到560TOPS全覆盖,车企可以按需“点菜”——低配车用6B保安全,高配车用6P玩城区智驾。这种“软硬结合”的思路,比“一刀切”的方案更接地气。

真实用户怎么说?600万车主的选择,不是没理由的

我在地平线展台遇到一位比亚迪秦L EV的车主老李。他的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买这车,不是为了‘自动驾驶’,而是为了‘开得省心’。”他每天通勤60公里,HSD系统帮他扛了90%的跟车、变道任务。“以前开完车腰酸背痛,现在到公司还能精神抖擞。”他说。

另一位岚图梦想家车主王姐则更看重安全:“我有两个孩子,车上装了智驾,就像多了个‘隐形保镖’。”她特别提到,系统对儿童突然冲出的识别率很高,让她安心不少。

地平线征程芯片出货破千万,引领智驾迈入新阶段-有驾

这些真实反馈,印证了一个趋势:消费者不再为“噱头”买单,而是为“价值”投票。地平线能拿下千万出货,靠的不是营销,而是让技术真正解决用户痛点。

横向对比:地平线 vs. 竞品,谁更“懂中国路”?

我们拿征程6P、英伟达Orin、高通Ride做个简单对比(基于公开数据):

维度 地平线征程6P 英伟达Orin 高通Ride

峰值算力 240TOPS 254TOPS 200TOPS

典型功耗 约30W 约45W 约35W

地平线征程芯片出货破千万,引领智驾迈入新阶段-有驾

本土化适配 深度优化中国路况 依赖车企调校 中等

生态合作 超40家车企,400+车型 主要高端新势力 逐步拓展

成本控制 高(国产化优势) 较高 中等

看出来没?地平线赢在“本土化”和“性价比”。Orin算力强,但功耗高、成本贵,更适合追求极致性能的高端车;高通在通信强,但智驾生态还在建设。而地平线,用BPU架构+本土数据,把“中国式复杂路况”吃透了。比如加塞识别、电动车乱穿、窄路会车——这些“中国特色难题”,征程芯片的应对更从容。

未来已来:HSD千万量产,是终点还是起点?

余凯在仪式上提出:未来3-5年,推动HSD实现千万量产。这话听着像口号,但我信。因为地平线已经证明:技术只有“上车”,才算落地。

更让我兴奋的是他们的“机器人野心”。展台上,地瓜机器人赋能的维他动力机器狗、云鲸扫地机,灵活得像真的一样。这说明地平线的BPU架构,不仅能“开车”,还能“走路”。他们的目标很清晰:做“机器人时代的Wintel”。

地平线征程芯片出货破千万,引领智驾迈入新阶段-有驾

但我也想问问各位车友:当智驾越来越“聪明”,我们会不会越来越“懒”? 安全是底线,但别忘了,驾驶的乐趣,不该被完全交给芯片。我始终相信,最好的状态是“人机共驾”——机器负责枯燥和危险,人负责享受和掌控。

写在最后:一步一征程,智驾普惠才是真进步

地平线破千万,不只是一个数字。它意味着:中国智驾,从“有没有”进入“好不好”的新阶段。每三台智能车就有一台用征程芯片,这不是垄断,而是信任。

作为消费者,我们该关注什么?不是算力多高,而是体验多好;不是功能多炫,而是安全多稳。地平线的成功,给所有车企提了个醒:技术,终究要服务于人。

最后留个问题给老铁们:你希望未来的智能汽车,是“更聪明的司机”,还是“更懂你的伙伴”? 评论区聊聊,我会一一回复。

地平线征程芯片出货破千万,引领智驾迈入新阶段-有驾

(P.S. 展台那台星途ET5,我试驾完偷偷问了价格——20多万,能买到这样的智驾体验,值不值? 你们说了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