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时事热点观察者
巴黎的早高峰,塞纳河畔的公路上挤满了车,鸣笛声此起彼伏。突然,一阵清脆的引擎声划破拥堵——三辆亮银色的摩托车灵活地穿梭在车流中,车身上“CFMOTO”的标志在阳光下格外显眼。骑在最前面的法国人皮埃尔,手腕轻轻一拧,摩托车便平稳地加速,仪表盘上的TFT全彩屏实时显示着导航路线。
放在五年前,皮埃尔绝不会买中国摩托车。“那时候觉得中国车就是‘山寨货’,设计土气,骑两个月就到处响。”可现在,他逢人就夸:“你看这配置,双向快排、弯道ABS,比同价位的本田多了一大截,价格还便宜1500欧元,不买才傻!”
这不是个例。如今欧洲的街头巷尾,中国摩托车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攻城略地”——法国市场份额超过铃木,比利时车主主动给车牌加“CF”标识,连挑剔的意大利骑士都开始打听“升仕的踏板车啥时候能买到”。曾经被嘲讽的“中国制造”,如今在欧洲两轮车市场,上演了一出漂亮的“翻身仗”。
市场突围:从“劣质仿品”到“香饽饽”,法国人变卦了
十年前,中国摩托车在欧洲是什么形象?“粗糙、廉价、靠模仿过日子”,这是大多数欧洲人的第一印象。
巴黎郊区的摩托车经销商阿兰,至今记得第一次引进中国品牌时的窘境:“2015年进了一批小排量踏板车,摆在店里最角落,价格比日本车便宜一半,可三个月才卖出去两辆。有个顾客骑了一周就回来骂,说车把晃得厉害,发动机声音像拖拉机,最后我只能退钱了事。”
那时候,欧洲消费者对中国摩托的偏见深到骨子里。论坛上随处可见吐槽:“车身喷漆一刮就掉”“塑料件薄得像纸”“售后找不到配件,坏了只能当废铁卖”。甚至有媒体调侃:“中国摩托车唯一的优点,就是‘便宜’,但便宜的代价是‘用不住’。”
可风水轮流转,短短几年,局面彻底反转。2025年前9个月,法国两轮车市场整体销量下滑11%,不少老牌厂商愁眉苦脸,中国品牌却“逆势起飞”——CFMOTO(春风动力)新增登记量4741辆,市场份额冲到3.4%,直接超过了铃木、比亚乔这些深耕欧洲几十年的老牌厂商。
阿兰的店里,现在最显眼的位置摆着的全是中国车:“以前是我求着顾客看中国摩托,现在是顾客主动来问‘春风的800MT有没有现车’‘升仕的350E啥时候到货’。上个月卖了28辆中国摩托,比日本车还多5辆,搁以前想都不敢想!”
为啥法国人突然变卦了?答案很简单:中国摩托不再是“劣质仿品”,而是“性价比之王”。28岁的法国小伙路易,今年刚入手一辆CFMOTO 450SR,他掰着手指算:“同级别铃木GSX-250R,要5800欧元,只有基础仪表和单通道ABS;我这辆才4300欧元,有全彩TFT仪表、牵引力控制,还能连手机投屏,骑出去朋友都以为要七八千欧元。”
技术升维:智能配置“堆料”,精准戳中年轻人的心
如果说以前中国摩托靠“低价”抢市场,现在靠的就是“技术”和“配置”。欧洲人慢慢发现:中国品牌不仅不便宜,甚至敢跟日本车卖一个价,但给的配置,能把对手“卷哭”。
法国“汽车移动出行协会”的两轮车负责人贝特朗·马谢,最近专门做了一次中国摩托的测评,结果让他大吃一惊:“我骑了升仕的350D踏板车,车上居然装了双车载摄像头,前后都能录像,拥堵路段还能显示全景视野,这配置在日本车上,至少要加价2000欧元才给装。”
更让他意外的是细节:“发动机怠速时几乎听不到声音,比本田的踏板车还安静;座椅的海绵软硬刚好,骑两小时也不觉得累;连车把上的按键,触感都跟宝马一个水准,完全不是以前‘松松垮垮’的样子。”
中国品牌太懂欧洲年轻人想要什么了。现在的欧洲骑士,不再只追求“皮实耐用”,更看重“智能”和“个性”——导航要实时投屏,骑行数据要能连手机,最好还有多种骑行模式,能应对城市通勤和周末跑山。
钱江(QJmotor)就精准踩中了这个点。旗下的闪300S,不仅有手机互联功能,还能通过APP调整发动机参数;春风动力的800MT,直接配备了弯道ABS和定速巡航,长途旅行时,骑士不用一直拧着油门,轻松不少。
26岁的荷兰姑娘莉莉,是个摩托车博主,她最近拍了一期“中国摩托VS日本摩托”的视频,把网友看呆了:“同样是700cc的探险车,春风800MT比本田CB500X多了双向快排、胎压监测,还送一年免费保养,价格却便宜800欧元。这不是‘性价比’,这是‘降维打击’!”视频下面,点赞最高的评论是:“以前觉得买中国车没面子,现在觉得买日本车才冤大头。”
战略布局:从“卖车”到“造生态”,中国品牌玩起了“长线”
中国摩托能在欧洲站稳脚跟,靠的不只是“配置堆料”,更在于“不只想卖车,还想造生态”。
摩托车这东西,跟汽车不一样,卖的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圈子”和“文化”。欧洲人买摩托,看重的是品牌背后的故事——比如杜卡迪的赛车基因,哈雷的美式自由,本田的可靠性传奇。中国品牌一早就明白:要想长久立足,光靠配置不行,得让欧洲骑士“认”这个品牌。
CFMOTO的动作最快。两年前,它就赞助了Moto3车队,让印着“CFMOTO” logo的赛车在赛道上跟本田、雅马哈同场竞技。虽然成绩不算顶尖,但效果立竿见影——巴黎的摩托车行老板阿兰说:“现在每10个来问春风的顾客里,就有3个是看了Moto3比赛来的。他们觉得‘能上赛道的品牌,质量肯定差不了’。”
不光是赛事,售后网络也跟了上来。以前欧洲人不敢买中国摩托,一大原因是“坏了没地方修”。现在,CFMOTO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建了近百家服务站,承诺“24小时内响应,48小时内修好”;升仕甚至推出了“终身免费点检”,只要你买了车,一辈子都能免费做基础保养。
产品矩阵也越铺越广。以前中国摩托只敢做小排量踏板车,现在从50cc的都市通勤车,到1200cc的大排量街车,再到适合长途旅行的探险车,啥都有。阿兰的店里,春风的450SR(仿赛)、升仕的350T(踏板)、钱江的闪700(巡航)摆了一排,“不管顾客是想上班代步,还是周末跑山,都能找到合适的车,这比很多日本品牌还全。”
更绝的是“本地化”。中国品牌不再是“把国内的车直接运到欧洲”,而是专门针对欧洲市场改设计——比如根据欧洲人的身高,把座椅调高2厘米;根据欧洲的排放标准,优化发动机参数;甚至连车身颜色,都选了欧洲人喜欢的莫兰迪色系,而不是国内流行的亮红色。
比利时的摩托车爱好者协会,最近搞了个“品牌忠诚度”调查,CFMOTO居然排到了第五,仅次于杜卡迪、宝马、本田、哈雷。有193名比利时车主,还特意在车牌上加了“CF”两个字母,就像当年年轻人给宝马车牌加“BM”一样,这是一种赤裸裸的“身份认同”。
辐射效应:新车太香,连欧洲二手车市场都被搅乱了
中国摩托的“杀伤力”,还蔓延到了欧洲二手车市场。以前欧洲人买二手摩托,首选本田、雅马哈,觉得“日系车耐造,二手也靠谱”,可现在,风向变了。
巴黎的二手车商马克,最近愁得头发都白了:“以前一辆5年车龄的本田CB500,能卖3000欧元,现在只能卖2500欧元,还没人要。顾客都问‘同样3000欧元,我为啥不买辆全新的中国车,配置比这个高一大截’。”
他给记者算了笔账:3000欧元预算,买二手日系车,只能买到5-6年前的车型,配置只有基础的ABS和机械仪表;但买中国新车,能买到春风250SR、升仕310V这些车型,有全彩仪表、手机互联,甚至还有牵引力控制。“换你你选哪个?肯定选新车啊!”
这种“新车性价比碾压二手车”的情况,让不少二手车商不得不降价甩卖。在德国慕尼黑的二手车市场,雅马哈的二手踏板车价格比去年降了15%,本田的街车降了12%,可即便如此,销量还是下滑了近20%。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摩托的保值率居然开始追上日系车了。以前中国车“落地打五折”,现在一辆开了一年的CFMOTO 450SR,还能卖3800欧元,保值率超过70%,跟本田CB500F差不多。马克说:“以前没人敢收中国二手摩托,现在我专门留了个区域放中国车,好卖得很!”
翻身仗只是开始,中国摩托还得“啃硬骨头”
中国摩托在欧洲的“杀疯了”,确实让人提气——从“山寨货”到“市场黑马”,从“无人问津”到“一车难求”,这背后是技术的进步,是对市场的敬畏,也是“中国制造”的升级。
但要清醒的是,这场翻身仗只是开始,欧洲市场的“硬骨头”还在后头。日本品牌依然占据着超过20%的市场份额,本田、雅马哈的品牌忠诚度,不是几年就能撼动的;杜卡迪、宝马在高端市场的地位,更是牢不可破。
而且,欧洲人买摩托,终究是“买一种生活方式”。现在中国摩托靠配置和性价比吸引了消费者,但要让他们真正“爱上”这个品牌,还需要时间——需要更多的赛事成绩,需要更深厚的品牌故事,需要让欧洲骑士觉得“骑中国摩托,是一件有面子、有文化的事”。
不过,至少现在,中国摩托已经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就像巴黎骑士皮埃尔说的:“五年前我不会买中国摩托,现在我买了;五年后,我可能会推荐所有人买。”
当欧洲的街头,越来越多的中国摩托呼啸而过;当欧洲的骑士,开始为“CFMOTO”“升仕”疯狂;当“中国制造”不再是“便宜”的代名词,而是“品质”和“创新”的象征——这场翻身仗,才算真正打赢了。而中国摩托,显然正在这条路上,越走越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