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让不少关注国产车的朋友们都津津乐道。
著名的车评人,也就是“萝卜报告”的创始人陈震,提了一辆新车。
按理说,他这样见惯了各种豪车的人,提辆车不至于引起这么大动静。
但这次不一样,视频里的他,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了。
这辆让他如此兴奋的车,就是由北汽和华为合作打造的全新旗舰轿车——享界S9。
这件事之所以值得聊,不仅仅是因为陈震的个人喜悦,更是因为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咱们国家汽车工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咱们普通消费者心态的转变。
首先,最有趣的一个细节,就是陈震提车后遇到的“甜蜜烦恼”。
他买这辆车,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冲着两个点去的:一个是华为那套已经名声在外的顶尖智能驾驶技术,另一个就是这辆车所营造出的那种豪华、舒适的乘坐体验。
车子到手后,各方面都让他赞不绝口。
可问题偏偏出在一个小地方——脚垫上。
他选的是白色车身,内饰也是非常显档次的浅色系,更特别的是,选装了一套纯羊毛的脚垫。
这下可把他给难住了。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雪白松软的羊毛脚垫,看上去就高级又舒服,但同时也让人觉得“娇贵”。
陈震在视频里就坦言,刚开始真有点舍不得踩,心里琢磨着,这一脚下去,要是弄脏了多心疼啊。
他甚至动过念头,想把这副脚垫拿回家里放着,换个普通的用。
这个小小的“思想斗争”过程,其实特别有代表性。
过去我们提到国产车的豪华,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堆配置,用料看着不错,但总感觉在细节质感和那种让人“珍视”的氛围营造上差了点意思。
而享界S9这副脚垫,恰恰就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
它让一个阅车无数的资深车评人都产生了“舍不得用”的心理,这本身就说明了这辆车在豪华感的营造上是成功的,它已经达到了那种让你从心里认可其价值,并愿意去爱惜它的水平。
当然,陈震最后还是想通了,车买回来就是用的,脚垫就是踩的,总不能为了爱惜它而牺牲了使用的乐趣,那样反而是本末倒置。
这也引出了另一个大家关心的话题,就是浅色内饰到底好不好打理。
陈震的看法很实在:既然你选择了这份素雅和高级感,那平时多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车内整洁,就是理所应当的。
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而不是产品本身的问题。
聊完了让人纠结的“面子”,我们再来看看这辆车真正的“里子”,也就是让陈震从提车第二天就开始“百分之百智能驾驶”的底气所在。
他所说的“百分之百”,指的就是华为目前最先进的ADS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概念还不太了解,说得通俗一点,以前市面上很多所谓的自动驾驶,其实很依赖高精度地图。
就像一个司机开车,必须完全依赖导航,如果开到一个导航上没有的新修路段或者乡间小路,系统可能就“罢工”了。
而华为这套系统厉害的地方在于,它实现了“无图驾驶”。
也就是说,它不完全依赖预先绘制好的地图,而是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人类老司机,通过车上搭载的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等一系列传感器,实时地去“观察”和“理解”道路环境。
不管是红绿灯、路标、行人还是其他车辆,它都能自己识别并做出判断。
根据华为公布的数据,这套系统已经能够在全国绝大部分的城市和乡镇道路上使用,真正做到了“有路就能开”。
陈震之所以能这么放心地全程使用,也是因为享界S9作为旗舰车型,配备了目前最顶级的硬件,比如探测距离和精度都极高的192线激光雷达,为这套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最强的保障。
这种技术的突破,标志着咱们中国的智能驾驶技术,已经实实在在地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当然,一辆好的旗舰轿车,不能只有聪明的“大脑”,还得有宽敞实用的“身体”。
陈震在视频里还提到了一个生活化的场景,他本人是个骑行爱好者,这辆享界S9的车身长度超过了5.1米,轴距超过3米,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家伙。
它的空间大到什么程度呢?
陈震说他可以直接把自己的自行车(当然要先用保护套包好,免得弄脏内饰)放进车里。
这一点也说明,享界S9在追求科技感和豪华感的同时,并没有忘记作为一辆大型轿车最基本的属性——实用和舒适。
它既能满足商务出行的体面需求,也能兼顾家庭生活和个人爱好的空间需要。
说了这么多优点,这车就完美无缺了吗?
也不是。
陈震和很多网友都提到了一个目前来看可能是最大的“争议点”,那就是它的名字——享界S9。
为什么一个名字会引起这么大的讨论呢?
原因很简单,“S”加上数字的命名方式,很容易让人第一时间联想到德国的豪华品牌,特别是奔驰S级。
奔驰S级长久以来都是全球公认的豪华轿车标杆,享界S9这样命名,难免会让人产生一些联想。
一部分人觉得,这体现了我们的自信,敢于直接对标行业最强者。
但另一部分人,包括陈震在内,会觉得有点别扭,似乎有种“蹭热度”或者说“活在别人影子下”的感觉。
陈震甚至开玩笑说,不如干脆叫“尊界800”(结合了早期流传的名字),或者另起一个更有中国特色、更有辨识度的名字。
这个关于名字的讨论,其实非常有深意。
它反映出我们中国汽车品牌目前所处的一个阶段:在技术、产品力这些“硬实力”上,我们已经完全不输甚至超越了许多国际大牌,但在品牌文化、命名体系这些“软实力”的构建上,我们似乎还处在一种探索和寻找自信的过程中。
如何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去定义属于我们自己的豪华,这是一个比造出一台好车更需要时间和智慧的课题。
不过,能引发这样的全民大讨论,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说明大家对国产车的要求更高了,期待也更大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