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见过这样一种怪事。
在汽车圈的江湖里,有的车靠销量上头条,有的车靠设计惊艳四座,可偏偏有那么一款车,硬是靠着源源不断的投诉,把自己刷成了“榜单钉子户”。
说的就是长安UNI-K。
这车的故事,最近几个月听起来,越来越像一出让人五味杂陈的悬疑剧。
主角,曾经是长安汽车寄予厚望、号称要冲上云霄的“高端序列”大将。
可现在的剧情走向,却是连续四个月霸占车质网投诉榜前排,像个甩不掉的幽灵。
更诡异的是,它的销量数据,每个月连一千台都费劲,几乎快要在市场里隐身了。
一个快被遗忘的车型,投诉量却能跟那些月销上万的当红炸子鸡掰手腕。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产品真的烂到了骨子里,还是背后藏着什么更让人心寒的故事?
今天,咱们就来当一回侦探,抽丝剥茧,看看长安UNI-K这出投诉大戏的剧本,究竟是谁写的,又到底想演给谁看。
咱们先从最直观的线索入手——那份冰冷的投诉榜单。
从今年6月到9月,长安UNI-K就像拿了VIP专座一样,稳稳地焊在了投诉榜的前三十名里,动都没动过。
6月和9月,投诉量更是双双冲到143起,直接杀进了前五。
你可能对这个数字没啥概念,觉得一百多起也不算多吧?
那咱就得聊聊一个叫“销量-投诉比”的东西了,这玩意儿,才是真正捅破窗户纸的利器。
简单来说,就是拿投诉量除以销量,看看平均每卖出多少台车,就会产生一起投诉。
UNI-K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呢?
月销量,不到1000台。
咱们就算它1000台,一个月143起投诉,意味着每卖出7台车,就有一个车主气得跑去投诉网站“激情开麦”。
这是个什么概念?
你去看看榜单上那些跟它投诉量差不多的哥们儿,人家一个月卖的是一万台、两万台。
人家的比例,可能是百里挑一,甚至几百里挑一。
到了UNI-K这儿,好家伙,直接快进到“十室九怨”了。
这已经不是产品有没有小毛病的问题了,这简直就像是厂家在往外批发“怨气制造机”。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神仙”问题,能让车主们如此前赴后继、坚持不懈地投诉四个月?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核心病根,就那俩,而且是老掉牙的“传家宝”级别问题:一个是车机系统万年不更,另一个是变速箱时不时给你表演一段“老年迪斯科”。
先说这个车机。
都2025年了,智能座舱吹得天花乱坠,连十万块的小车都恨不得把冰箱彩电大沙发给你塞进去。
可长安UNI-K的车主们,却还在忍受着堪比诺基亚塞班系统的“古董级”体验。
有车主哭诉,从提车那天起,这车机系统就没见过升级的影子,仿佛被长安的工程师们彻底遗忘在了某个布满灰尘的服务器角落里。
导航地图,版本老到连新修的高速公路都找不着,规划的路线能让你在市区里玩“迷宫寻宝”,或者干脆两眼一抹黑,直接罢工。
系统卡顿更是家常便饭,操作一下跟按了慢放键似的,还动不动就提示你“内存不足”。
车主都懵了,我这车买来就没装过任何乱七八糟的APP,怎么就内存不足了?
敢情这车机自带一个“数字黑洞”?
更要命的,不是卡,是死机。
想象一下,你开着车在高速上,正听着导航呢,屏幕“啪”一下黑了。
你是谁?
你在哪?
你要去往何方?
这种突如其来的“哲学三问”,足以让任何一个老司机吓出一身冷汗。
这已经不是体验好不好的问题了,这直接威胁到驾驶安全了。
如果说车机是“脑子不好使”,那变速箱就是“腿脚不利索”。
长安自研的这台七档湿式双离合变速箱,在UNI-K上,尤其是低速行驶时,顿挫感强得能让你怀疑人生。
起步、跟车,车子一冲一冲的,跟个新手司机开手动挡似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在车里摇花手呢。
有车主形容那种感觉叫“闯车”,就好像后面有人冷不丁踹了你一脚。
开去4S店检查,得到的回复基本都是标准三连:“这是正常现象”、“双离合都这样”、“没坏,接着开吧”。
“正常”?
要是这种开船一样的体验都算正常,那什么才算不正常?
非得等到变速箱在路上直接散架了,才算是有问题吗?
而且这毛病还带“自我进化”的,有车主反馈,车子开了两万多公里后,这种抖动和顿挫变得愈发严重。
这说明啥?
这压根不是什么所谓的“正常现象”,很可能就是换挡逻辑本身存在缺陷,或者是内部零件的耐用性根本不过关。
从2021款到2024款,从燃油版到混动版,这两个“顽疾”就像DNA一样,精准地遗传给了每一代UNI-K,一个都没落下。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典型的产品质量问题嘛,车企召回、升级、维修不就完了?
要是事情这么简单,那长安UNI-K也不会在投诉榜上“常住”四个月了。
真正让这场风波持续发酵、让车主们从失望走向绝望的,不是车子本身的问题,而是长安汽车那令人心寒的“三不”态度:不回应、不解决、不负责。
面对车质网上白纸黑字的几百条投诉,面对车主们在各个社交平台上的声声泣诉,长安官方选择了最省事,也最伤人的一种处理方式——装死。
没有任何官方声明,没有任何技术说明会,没有任何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出台。
就好像这些投诉压根不存在,那些焦急的车主都是空气。
车主们的诉求很简单,车机卡,你给升级啊。
变速箱顿挫,你给优化程序,或者检查硬件啊。
可长安呢?
它把所有的精力和资源,都像宝贝一样捧给了自己的新能源“新欢”们——深蓝、启源。
那边的新车发布会一场接一场,新技术吹得震天响,营销费用大把大把地撒。
而曾经被捧在手心,承载着整个品牌“冲高”梦想的UNI序列,尤其是UNI-K,转眼就成了被打入冷宫的“弃子”。
系统维护?
停了。
技术更新?
别想了。
当初买UNI-K的车主,图的是什么?
不就是冲着“长安高端”这四个字去的吗?
大家觉得,这可是长安的门面,是亲儿子,服务和保障肯定差不了。
谁能想到,这才几年功夫,亲儿子就成了没人要的野孩子。
这种感觉,就像你花了大价钱买了个品牌的旗舰会员,结果没过多久,品牌方告诉你,我们现在开了个更牛的新店,你那会员卡在我们这儿不好使了,你自己玩去吧。
这不是背叛是什么?
这是赤裸裸的“品牌背刺”。
更让人不齿的,是长安不仅对内“冷处理”,对外还忙着“堵嘴”。
有媒体、有大V看不下去了,站出来替车主说了几句公道话,分析了一下问题。
长安汽车不想着怎么去沟通,怎么去解决问题,反手就是一个投诉,把人家的内容给下架了。
好家伙,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这套操作,哪像一个年销百万、有着国资背景的大厂该有的担当和体面?
这分明就是一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霸道做派。
用户的声音听不见,媒体的监督容不下,长安这是想在自己的世界里,营造出一片虚假的歌舞升平吗?
可惜,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车主们的愤怒是会累积的。
从6月到9月,投诉量从143起,到8月稍微降了点,又在9月猛地弹回143起。
这个V字反弹,打的不是别人的脸,正是长安汽车自己的脸。
它清晰地说明了,压制和沉默,换不来问题的解决,只会让用户的怒火越烧越旺。
长安所谓的“解决努力”,到底在哪里?
是藏在新品牌几百亿的研发经费里,还是躲在那些删帖、下架的公关操作里?
说到底,长安如今的困局,是它自己一手造成的。
在新能源转型的浪潮中,追求新增长点,这本身没错。
但转型,不等于可以把历史包袱一甩了之,更不等于可以把老用户的信任当成一次性耗材,用完就扔。
那些第一批相信你、支持你冲高的用户,才是你品牌的根基。
你今天能为了新品牌“抛妻弃子”,明天当有更新的战略出现时,谁能保证今天的深蓝、启源车主,不会成为明天的UNI-K车主?
根都烂了,长出的新枝又能繁茂多久?
连续四个月的投诉榜,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那是四百多个家庭实实在在的糟心体验,是品牌口碑上一个正在流血的伤口。
长安汽车,是时候从新品牌的幻梦中醒一醒,回头看看那些被你遗忘在身后的车主了。
别再装聋作哑了。
立刻成立专项处理小组,给车主们一个明确的交代:车机升级,到底有没有时间表?
变速箱问题,到底有没有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个针对老车型的长期服务保障机制,别让资源倾斜成为“喜新厌旧”的借口。
守住第一批信你的人,你的转型之路才能站得稳。
否则,耗光的不仅仅是用户的信任,还有一个国资大厂本该有的责任与荣光。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是长安汽车的决策者,面对这样的局面,你会选择继续“冷处理”,还是亡羊补牢?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