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混迹车圈久了,想必都明白,每逢新品发布会,台上那一串串“金句”听起来像是拧紧了情怀滤镜,但真要分辨什么是“鸡汤”,什么是“干货”,还真得点判断力才行。
这不,8月27日一到,小鹏汽车又秀出了一波大动作——新版P7亮相,网友戏称这一天已经快成了小鹏“宇宙大日”,啥都会琢磨在这一天端出来。
其实,很多人或许根本不记得,当年何小鹏在2017年正是这一天坐进办公室拿起大锤“砸”向造车梦的;2020年纽交所敲钟,也是踩着这日子;如今十年快闪而过,他又在8月27日,把全新P7、加上MONA品牌一起甩向市场。
就这纪念仪式感,属实让人有点羡慕,谁还没点想整天“定个目标十年后再说”的冲动呢?
但光是日期巧合,肯定撑不起来这个场面。
真正让大家议论纷纷的,还是何小鹏这次站在台上话里话外的那几句“活地图”:什么“造车像拳击,被揍趴下再爬起来的才算数”、“销量不是咱的唯一标准,别光想着不犯错”......这些话表面上挺正能量,实则暗戳戳点了时下新能源车圈的那些尴尬。
你说说现在的电动车卷成什么样?天天比价格、拼指标、堆参数,谁都明白光靠“看起来没毛病”的玩法,其实撑不了场子。
但现实呢?大伙都在这样做。
一掏腰包,满大街的新车似乎都长得像一个模板里倒出来似的,主打安全感和避雷,生怕哪怕一丢丢“冒险”动作——不敢,也不想!
那何小鹏这一波“逆风发言”,是否真能引起产业共振?
咱先扒一扒他所谓的“拳击生涯”。
说穿了,谁没遇上几次“要命时刻”——2019年那一遭,资金链差点脱节,企业已然半条命搭外头;2022年又因G9发布车祸现场,暴露公司里“宫斗剧”一般的管理乱象。
别家出问题时,等于直接一脚踹出局,什么高合、哪吒、威马,说没就没。
但小鹏能再爬起来,确实算本事,不然国内新能源赛场岂不是只剩几位“巨头”表演独角戏?
坦白说,这话听着挺土,但在现在的社会环境里——只要你还敢挣扎,哪怕摔得满脸泥巴,也比那些天天“求稳不出错”更值得敬佩。
再来看他说的另一件事——“销量不是唯一标准”。
这点很点题,谁敢说不在意销量?
可何小鹏偏要孤勇一下:“造车不是用KPI、销量榜来定义价值,而是敢不敢把别人不敢整的动作做出来!”
他给全新P7画了个大饼:从设计、能耗、AI到安全,每一样都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不过,不得不承认,这届P7确实有那么点眼前一亮的劲头。
比如,外观结构跟以往一众纯电车型越来越像“复制粘贴”割裂开来,内部堆料也不是糊弄人,尤其智驾部分配置,乍一看还真有点“行业领跑者”的范儿。
但问题也来了,这年头什么才算真正的“创新”?
网友们一边抢着截图转发,一边又免不了偷偷吐槽:新瓶旧酒呗,没太大不同。
可你要说行业应该怎么“自我进化”?
人手都一把厚KPI“铁锤”,互联网玩法一套套,实际花哨之外真把技术做厚、工序做足的厂商,屈指可数。
“极致智能”、“全维交互”这些词,比起以前那种空洞噱头,貌似要扎实点,毕竟小鹏也拿数据撑腰了。
这次P7顶着三颗高算力自研芯片,单颗就750TOPS,总算力2250TOPS,还扬言“全球第一”。
这件事搁几年前,想都不敢想。
别说助力L3/L4级别智能驾驶,未来长什么样都给你留好算力余量,数字里头“壕”气冲天。
这玩意其实不只是图个面子工程,内行人都懂,如果本地AI算力跟不上,未来一旦监管一收紧、数据上不了云,产品一夜变“傻瓜”,体验直降不止一个台阶。
看来何小鹏对未来走AI路线、智驾全域打通这步棋是玩真的。
说到AI,不少人在评论区调侃,啥新能源品牌不“画未来”?
但这事偏偏是小鹏狠下本钱做了,你看那ULTRA体系,VLA、VLM升级日程一清二楚,技术路线图全明牌公示,倒不是只会嘴上“PPT造梦”。
而智能辅助驾驶的人机共驾细节,譬如换道不必断开系统——这种体验说小也小,说大却代表着智能驾驶体验到底能不能进入下个阶段。
有些用户不明白觉得没啥,其实就是这种顺滑无感的“细节控”,才让电车圈里的老鸟眼前一亮。
聊技术也别忘安全,毕竟去年各种车企“自燃”、事故花式爆雷,把用户吓得心惊肉跳。
何小鹏在发布会上倒是直接摊底牌,安全就是最大的豪华。
这梗太熟了,国产品牌前几年都搞过“钢筋铁骨”、“抗热防撞”宣传。
但P7这次,把能堆到车上的安全技术干脆一股脑直接全系标配。
啥主动安全、AES、盲区警告、Brembo四活塞固定卡钳、18层电池防护,光看数据跟钢铁侠上身差不多,还把刹车测试和高温硬抗做到极致。
你说这安全堆叠,能不能让用户信服?
说句老实话,绝大部分人其实图个心安,“花同样的钱,买点更高规格的保障”——这套话说直了,确实更容易打动人,和那种一味“飙性能”、“秀智能”的打法拉开了距离。
价格区间嘛,说白了就是跟小米硬刚,打进这个21~30万带,已经没有哪个玩家敢怂了。
SU7价格贴身肉搏,谁都想在这个细分市场搏“爆款”。
但我更好奇的是,P7到底能不能抢到那些“不甘平庸、不墨守成规”的所谓“鹏友”。
天底下买车的,有几成真敢自称“敢为人先”?
大部分属于说说卷,但买车依然回归理性账本。
至于何小鹏那种“挑战极限”的理想主义,其实业内人都一笑了之。
圈子里流行过一句话:“能站到最后的不是最快冲出去的,而是那个跌倒了还能咬牙爬起来的。”
何小鹏显然吃透了这理。
你看耐力测试这点,把长途极限开成常态发布,媒体跟拍直播,刷满了朋友圈。
有人说这就是秀肌肉、整噱头。
可就是这种敢在全网直播下亮丑、挨骂、自己人互怼的坦率,才让车圈生态多点活力。
哎,话说回来,新能源时代,中国造车早就不是谁抄谁、谁卖便宜能赢的年代了。
再便宜也总有人更便宜,新鲜体验才是主流审美的升级。
小鹏P7这轮发力,堆科技、拼安全、秀智能,足够让吹毛求疵的用户都挑不出啥致命软肋。
当然,品牌定义那一套,“送给强大自信、不甘于庸常的你”——这不是一味造神,而是在比烂大潮里,给点“聪明人”出圈的勇气。
十年一轮回,何小鹏说自己不怕摔跤,也不想只当那个“看起来最安全”的老实人。
你问P7到底值不值票价?
要我说,这车有没有拿到你心里的“及格线”,也许比堆多少芯片、装多少安全件更关键。
豪华不稀奇,智能天天在升级,真能影响人心的,反倒是你敢不敢和厂商一道,原地爬起来、继续折腾,把平庸的轮回碾碎。
你觉得全新P7这一步,到底算不算终于走对了?
买不买都无所谓,咱就聊聊:站起来的勇气和总想着“别跌倒”的小心翼翼,到底哪样才是今天车圈最稀缺的“硬核”?
你要是下单或有啥想法,不妨在评论区吱一声,别人看不见,我一定在——等你开聊。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