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国家相关部门搞了个大动作,出台了一份关于智能汽车管理的新规定草案,这份文件一出来,整个汽车圈都热闹起来了,很多人都说,这可能是“史上最严”的辅助驾驶新规了。
这事儿跟咱们每个开车或者准备买车的人都息息相关,说白了,就是国家要给现在越来越火的“自动驾驶”技术好好地立立规矩,让那些喜欢吹牛、把功能说得天花乱坠的车企,以后得收敛收敛了。
咱们先想想,这两年买车,尤其是买新能源车,听得最多的词是啥?
“智驾”、“自动驾驶”、“解放双手”……车企在发布会上,把这个功能吹得神乎其神,演示视频里,车子在复杂的路上自己开得那叫一个溜,驾驶座上的人悠闲地喝着咖啡,好像方向盘就是个摆设。
听着确实让人心动,感觉科幻电影里的场景马上就要实现了。
可现实呢?
现实是一盆接着一盆的冷水。
我们时不时就能在新闻里看到,某某车辆在高速上开启了辅助驾驶功能,结果撞上了停在路边的工程车,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还有的驾驶员,因为过于相信车辆的“自动”能力,在开车的时候玩手机、打瞌e睡,最后酿成悲剧。
每当这种事情发生,大家心里都会打个大大的问号:这所谓的“自动驾驶”,到底靠不靠谱?
问题就出在,很多车企在宣传的时候,故意模糊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是两码事。
现在市面上所有的量产车,不管它卖多贵,宣传得多厉害,它搭载的都只是“辅助驾驶”系统,法律上属于L2级别。
这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这套系统是来“帮”你开车的,不是“替”你开车。
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你的驾驶疲劳,比如在堵车的时候帮你自动跟车,在高速上帮你保持在车道里。
但是,你,驾驶员,必须时刻保持注意力,手不能离开方向盘,眼睛要看着路,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你才是这辆车的第一责任人。
可车企在卖车的时候,往往把这个最重要的前提条件,用一行比蚂蚁还小的字写在用户手册的某个角落里,而把“自动”、“智能”这些词用最大的字体印在广告上。
这就造成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等,让很多消费者产生了“车子可以自己开”的严重误解,最终用生命付出了代价。
这次的新规草案,就是要从根子上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它对车企的宣传用语下了“死命令”。
文件里清清楚楚地写着,以后在给这些功能起名字或者打广告的时候,严禁使用任何可能让消费者误以为是“自动驾驶”的词语。
像什么“自动领航”、“全场景自动驾驶”这类听起来很厉害但实际上名不副实的叫法,以后都不能随便用了。
而且,新规还要求,关于辅助驾驶系统的局限性和使用前提,必须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告诉消费者。
比如,你一打开手机上的车辆APP,就得有个弹窗提醒你;你一上车启动系统,中控大屏上就得有明确的提示;车辆的用户手册里,也得用清晰易懂的语言,把什么情况下能用、什么情况下不能用、用了之后驾驶员该干什么,都写得明明白白。
这就好比我们去买药,以前可能副作用说明藏在说明书最里面,现在国家要求必须把最重要的安全信息直接印在药盒上,让你一眼就能看到。
这么一来,车企想再靠玩文字游戏来“甩锅”,就没那么容易了。
其次,新规对技术本身也提出了硬性要求,核心就四个字:“安全优先”。
以前,有些车企,特别是一些比较激进的造车新势力,它们在开发辅助驾驶系统的时候,过分追求一种“像人一样开车”的感觉。
它们希望系统开起车来非常平顺,加速减速都很柔和,让车里的人感觉不到机器的生硬。
这个初衷是好的,但却带来一个潜在的危险:系统越是“稳”,驾驶员就越容易放松警惕。
当你感觉不到系统在工作时,你可能就会不自觉地去拿手机、去看旁边的风景,甚至打个盹。
这恰恰是辅助驾驶系统最危险的时刻。
所以,新规要求,车企必须开发并应用一套足够强大的“驾驶员监测系统”。
这套系统不能是个摆设,它得像一个时刻坐在副驾驶盯着你的安全员。
它会通过摄像头或者传感器,实时监测你的状态。
一旦发现你长时间没看路、闭上了眼睛、或者双手离开了方向盘,系统就必须立刻采取行动。
这个行动不是一下子就停止工作,而是一个逐步升级的“防御链条”。
第一步,可能是语音警告,提醒你“请保持注意力”。
如果你没反应,第二步,方向盘可能会震动,安全带会收紧,用物理方式把你叫醒。
如果还没用,第三步,车辆会自动降低速度。
到了最紧急的情况,比如系统判断驾驶员可能已经失去意识,车辆甚至会主动打开双闪,慢慢地、安全地靠边停车,并自动呼叫救援。
这才是辅助驾驶系统应该有的样子,它应该是一个负责任的“安全哨兵”,而不是一个让你放松警惕的“催眠师”。
另外,新规还关注到了一个现在电动车时代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性能过剩”的宣传。
现在造电动车,因为电机技术的特性,把车子的加速性能做得很快,成本并不高。
以前可能要上百万的跑车才能做到零到百公里加速三四秒,现在三四十万的家用车就能轻松达到。
这就导致很多驾驶经验并不丰富的普通人,手里也掌握了一台“性能猛兽”。
车企在宣传时,也乐于用“性能怪兽”、“西装暴徒”这样的词来吸引眼球。
但结果呢?
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太多这样的悲剧:年轻人刚提了新车,兴奋地在市区道路上把车速飙到一百五六十公里,最终失控撞车,车毁人亡。
新规要求车企要克制这种对驾驶性能的过度宣传,就是要引导一种更负责任、更安全的驾驶文化。
车毕竟是用来安全出行的交通工具,而不是用来在马路上炫耀和寻求刺激的玩具。
同时,对于现在很流行的OTA,也就是空中软件升级,新规也划了红线,明确要求车企不能把没有经过充分测试验证的软件推送给用户。
这意味着,车企不能再把几十万车主当成是免费的“测试员”,用大家的安全来为自己不成熟的技术买单。
当然,规定写得再好,关键还在于执行。
很多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这个“史上最严”的新规,会不会最后变成一纸空文?
如果有的车企就是不遵守,继续打擦边球,监管部门有没有足够有力的手段去惩罚它?
罚款的力度够不够大,能不能让它感到“肉疼”?
这些担忧都是非常现实的。
所以,新规的生命力,必须建立在一套严格的监督和惩罚体系上。
比如,对于违规宣传的车企,能不能开出让它伤筋动骨的巨额罚单?
对于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系统,能不能直接叫停相关车型的销售资格?
只有当违规的代价远远超过它能获得的利益时,车企才会真正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总而言之,这次新规的出台,不是为了打压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恰恰相反,是为了给这个飞速发展的行业系上一条“安全带”。
它是在告诉所有的参与者:技术的进步,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只有当整个行业从浮躁的营销炒作回归到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技术的严谨上,当每一辆行驶在路上的智能汽车都把安全作为最底层的逻辑时,我们所期待的那个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的未来出行时代,才能真正到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