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一场 发布会 骚动中见过长城和比亚迪的高管,比如李云飞对着微博键盘敲下那些字,或者魏建军在媒体记者群里口吐“车圈恒大”,你会明白,这其实不只是行业斗嘴,更像是一场证据链拼图秀。盘子足够大,经济账一亮,谁都不敢轻易拍桌子说自己是“下一个恒大”。
财报季如期而至,比亚迪交出了3712.81亿元的营收答卷,同比增长超两成。高管们也许会有点习惯性嘴硬,但数据面前,大家都得消停几分。155.11亿元的净利润,没什么爆点,但胜在扎实,毕竟规模扩大还能守住利润率,算是业内难得的“稳”。同期,市场占有率冲到13.7%,海外出口翻了个倍,现金流净额暴增到318.33亿元。把这些数字堆砌在一起,哪怕我职业性多疑,也得承认:这家伙扩张不是瞎蛮拼,至少财务结构还理得清清楚楚。
能卖车,能赚钱,能拉来海外订单,比亚迪像极了那个总被怀疑做假账的“尖子生”。但尖子生也有自己的烦恼——总负债6015.92亿元。魏建军那番“车圈恒大”的影射,背后是资产负债率的警钟。但如果你像我这样,把资产负债率表格一行行对下去,会发现比亚迪的资产负债率其实从74.64%降到71.08%。负债涨了点,资产更是涨得欢,显然没到财务爆雷的边缘。比亚迪用数据回怼,算是较量里少有的“理性反击”,不是光靠嘴皮子,而是拿真金白银交差。
至于长城,财报一展开,场面略有些尴尬,营收923.35亿元,同比增长不到1%,净利润还掉了10%。这看起来不怎么体面,毕竟旁边比亚迪把“增长”玩得花里胡哨。但所有行业老炮都明白,长城的算盘不是只算短期小利。从产品到渠道,长城今年直接给自己下了“卧薪尝胆”标签——砸重金搞智能化升级,推新车型,渠道一条龙重塑,利润“献祭”给转型和长远。
有趣的是,长城的新能源板块却很能打,160435辆的销量,增长将近24%。哈弗、坦克、魏牌拉帮结伙,撑起了销量和品牌的门面。尤其欧拉品牌,原本是女性专车,现在大胆横跨青年、家庭,准备推纯电SUV,还要扩门店至400家。你能嗅到一股“我以前不行,现在换个玩法”的味道,转型决心很浓,甚至有种逆袭的戏码。
说回“口水战”。2023年长城举报比亚迪排放不达标,2025年又指其财务风险,双方嘴仗滚雪球,表面风平浪静,其实已经打得异常投入。好消息是,这些“互怼”不是无效的。每一次被质疑,双方都被逼着拿出更硬的证据——比亚迪用下滑的资产负债率堵嘴,长城则用新能源销量增长反击“永远跟不上”。嘴上没输,数据上更不能丢分。某种程度上,“互黑”帮了忙,逼出了各家的实力底牌。
如果要说时代背景,这两家都不再是恒大那种“靠讲故事混日子”的主儿。比亚迪的现金回流功能像铁人三项冠军,经营现金流318亿元,比长城的92亿气势更盛。账期缩短、供应商压力增加,比亚迪财务动作快得多。长城虽然头重脚轻,但也在拼命跟上节奏,为了兑现“60天账期”标签,现金流变得更紧,后方补给不能掉队。
行业环境也在变。价格战成了普遍病症,大家都压着头皮玩“内卷”,奇瑞董事长亲口承认比不过只能跟。比亚迪以高效率和规模压制对手,长城侧重细分领域,谁都避免不了这场低价拼杀。有人甚至吐槽,最近车企内价格连门槛都看不见,像零公里二手车一样,你买的车可能开上一圈就被当做二手货甩卖。谁让玩家越来越多,嘴仗也要适当为销量服务。
政策层面,再来一脚。豪车税门槛降至90万,比亚迪“仰望”系列本来刚刚杀入高端,偏偏被卡得死死的。这个超级产品线,是比亚迪摆脱“物美价廉”形象、卖情怀、讲科技故事的拳头,但市场刚起量就被“豪车税”踩了一脚。买家变少,利润悬空,比亚迪必须重想“品牌向上”的曲线——要不技术再升级,要不营销更出新。
全盘看下来,长城和比亚迪谁也不是“恒大”。高速扩张也分模式,比亚迪财务表里没有“大窟窿”,长城则把短期利润押注在产品力和渠道重塑,双方都在用实打实的数据和事迹回应质疑。公开互怼是套路,但背后是各自长期主义和风险管控能力的较量。
当然,做汽车永远难以“体面转身”。作为一名职业“尸检工”,我总习惯于问,大象跳钢丝能跳多久?热头业务下边是否有不被看见的溃疡?今天的漂亮报表,明天还会不会被黑天鹅啄一下?口水仗终归会结束,真正的“尸检材料”,还是得翻开下一季的资产负债表,和那些被摔碎的信心。
所以,如果你手里有一份财报、一串销量数据,下一步会怎么质疑它的真相?当舆论、财务和行业周期刚好交错争执,你更在乎谁的底裤没有被“恒大”同款染色,还是谁能在黑暗里多熬一轮?数据会撒谎,人不会。行业的故事,总在下一个季度揭晓。你赌谁先撑不住呢?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