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l Y 直降 3 万,比亚迪海豚跌破 10 万,连蔚来都搞‘限时权益包’了!” 打开知乎 “新能源为什么集体降价” 热帖,满屏的降价通知背后,是车商们藏不住的焦虑。2025 年 5 月全国乘用车 345 万辆库存创两年新高,其中新能源占 88 万辆,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连续 6 个月超警戒线。这场席卷全行业的降价潮,绝非 “成本下降让利消费者” 的温情叙事,而是 “卖不动” 倒逼的生存之战。
一、供需剪刀差:3000 万产能撞上 1600 万需求
“生产线开足一天亏一天,停线更亏。” 网易汽车论坛某自主车企员工的吐槽道破天机。2025 年新能源产能预计飙升至 3000 万辆,可中汽协预测全年销量仅 1600 万辆,过剩率高达 46.7%。比亚迪规划 2030 年产能超 600 万辆,长安、吉利纷纷跟进扩产,叠加地方政府招商催生的重复建设,市场早已供过于求。
5 月数据最刺眼:厂家批发 121.6 万辆新能源车,零售却仅 103 万辆,20 万 “差额” 全变成库存。懂车帝行业分析指出,超 80% 品牌年销不足 1 万辆,江淮、北汽蓝谷等企业一季度净亏超 9 亿,只能靠降价换销量续命。
二、成本下降是 “底气”,不是 “动因”
“电池降了 500 元 /kWh,车价却降了 2 万。” 知乎博主 @电池老炮算过一笔账:2025 年动力电池价格跌破 500 元 /kWh,一辆 50kWh 电池的车型成本仅降 2.5 万,但多数车型降价幅度远超于此。吉利某经销商透露:“成本降的钱不够填库存窟窿,比如几何 E 成本降 8%,我们卖价降了 15%。”
技术迭代本应是盈利空间,却成了降价筹码。三元锂与磷酸铁锂的技术分流,让低端车型成本再降 10%,但这部分利润全被用来 “贴钱去库存”。汽车之家调研显示,73% 的车企降价幅度超过成本降幅,纯粹是 “赔本赚吆喝”。
三、降价救得了销量?越降越没人买的死循环
“刚降完价,老车主拉横幅维权,新买家等着再降。” 北京某特斯拉门店销售的无奈颇具代表性。2025 年 6 月 Model Y 降价 3 万后,销量仅环比增 5%,远低于预期的 20%。懂车帝数据显示,降价车型中仅 32% 实现销量正增长,其余要么增幅微弱,要么陷入 “降价 — 利润跌 — 品质降 — 更卖不动” 的循环。
二手市场更成 “重灾区”。车质网投诉平台上,“刚买三个月贬了 3 万” 的投诉量环比增 47%。深圳二手车商老王直言:“2024 款比亚迪汉以前收车价 18 万,现在 15 万都不敢要,生怕下个月新车再降。”
四、淘汰赛加速:129 个品牌要剩 15 个
“不是降不降价的问题,是能不能活过明年的问题。” 知乎车圈大 V@电动知家的论断并非危言耸听。艾睿铂报告预测,中国新能源品牌将从 129 个锐减至 2030 年的 15 个,当前产能利用率不足 40% 的企业已达 60%。
头部品牌还在火上浇油:比亚迪用 “海洋网 + 王朝网” 双矩阵降价,特斯拉靠上海工厂 150% 的产能利用率打价格战,逼得中小品牌要么跟进降价,要么彻底退出。2025 年 7 月工信部启动 “去产能 2.0”,17 家企业签署付款承诺,更预示着行业洗牌已进入白热化。
行业启示:降价换不来未来,技术才是破局键
消费者不必急于抄底 —— 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新能源库存消化需 54 天,淡季降价还会持续。对车企而言,飞度的教训就在眼前:靠降价换销量终究是饮鸩止渴,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小鹏的 XNGP 系统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正如汽车之家总编 @李建伟所言:“345 万辆库存不是数字,是行业转型的阵痛。降价能清库存,但只有技术创新才能填需求的窟窿。” 这场降价潮终会过去,留下的只会是那些真正懂市场、有技术的幸存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