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图加特的那台“印钞机”,似乎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卡顿。保时捷,这个长久以来被看作全球最会赚钱的豪华汽车制造商,在十月二十四日交出了一份足以震动整个行业的财务报告。
数据冰冷得有些残酷:今年前九个月,集团的营业利润从去年同期的约四十亿欧元,断崖式地坠落到区区四千万欧元,整整缩水了九十九个百分点。
仅仅是第三季度,亏损就高达九点六六亿欧元。要知道,这几乎把上半年的利润全部抹平了。曾经那个让无数人魂牵梦萦,象征着身份与地位的奢侈品牌,怎么会突然就不赚钱了?
战略豪赌的昂贵代价
利润的蒸发并非无迹可寻,背后最沉重的代价,来自一次战略钟摆的剧烈回荡。第三季度的巨额亏损,源于一笔高达十八亿欧元的一次性“战略重组费用”。
这笔钱,是对过去几年电动化路线的一次昂贵修正。早在2021年,大众新任CEO主导下,保时捷曾雄心勃勃地成立新部门,要自研高性能电池,而不是依赖第三方。
但现实很骨感。从零开始搞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更何况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链已经把许多老牌车企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在砸下约三十一亿欧元后,保时捷不得不在今年八月紧急叫停自研电池项目,并进行裁员。
这笔用于终止纯电动平台研发、停止电池生产计划、改造传统产线和安置人员的巨额开支,直接吞噬了公司前九个月的利润。保时捷的财务与IT董事会成员约亨·布雷克纳博士对此表示,公司正“有意识地接受暂时的财务数据走弱”,并将今年定义为必须经历的“低谷”。
屋漏偏逢连夜雨
如果说战略转向是“内伤”,那么外部环境的剧变就是“雪上加霜”,让保时捷本已脆弱的利润表再遭重创。首当其冲的,就是来自老美的关税壁垒。
今年四到七月,特朗普政府对德国汽车征收了高达百分之二十七点五的临时关税,尽管八月下调至百分之十五,但伤害已经造成。保时捷高管在财报会议上确认,仅关税一项,预计就将导致公司今年损失约七亿欧元。
要知道,保时捷在2023年顶峰时期的利润率也才百分之十八。额外的关税直接砍向了大动脉。更要命的是,它的生产基地主要在德国,在美国并没有多少工厂。按照老特的逻辑,不在美国投资,就得缴这笔钱。
为了应对,七月份保时捷等豪车品牌在美国开启涨价潮,但这无异于一把双刃剑。价格上去了,销量就下来了。今年前九个月,保时捷在美国的销量应声下降了百分之六,利润依旧被摊薄。
失守的中国堡垒
然而,无论是战略失误还是关税冲击,如果说这些都还能应对,那么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遇冷,恐怕才是保时捷真正的头等难题,一个可能动摇根基的危机。
在2021年的峰值时期,中国市场贡献了保时捷全球销量的约百分之三十。而现在,今年前三个季度,这个比例已经腰斩至百分之十五。曾经的增长引擎,正变得“充满挑战”。
为什么在中国突然卖不动了?一方面,是大环境变了,人们对动辄上百万的豪车逐渐祛魅。有分析直指,中国年均收入三百万元的人群,已经不再把保时捷当作首选。
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中国本土品牌的降维打击。就好比小米,新车外观简直就是对着保时捷设计的,性能参数和智能化体验却遥遥领先,尤其在保时捷引以为傲的加速性能上,国产电车已经能媲美百万超跑,价格却是其零头。
保时捷最赚钱的其实是卡宴这类SUV,但现在,从特斯拉的ModelY,到理想、问界等打出各种“五百万、一千万以内最好的SUV”口号,保时捷的油动SUV几乎陷入被全方位吊打的状态。
青黄不接的尴尬
销量的持续下跌,让这家昔日的豪华标杆也开始乱象丛生。今年一月,曾是县级市销量冠军、一车难求的义乌保时捷门店突然关门。还有网友刷到,开着爱车去做保养,结果发现门店已经人去楼空。
更糟心的是品牌信誉的崩塌。最近就有朋友遭遇南京宁南保时捷中心的欺诈行为。谈好的价格,临到签约时突然加价,又试图在合同上做手脚,把售后保养次数缩水。被发现后,就是无休止的推诿扯皮。这种耍流氓的行为,让人感觉这家公司快要走到头了。
这些现象并非个例,而是欧美豪车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真实缩影。他们想跟上电动化,但自身的产业链又不成熟。这种进退失据,让保时捷陷入了一个极其尴尬的产品空窗期。
结语
一方面,功勋卓著的内燃机车型正步入终章。七一八系列的生产线已在本月关闭,而品牌最畅销的燃油版Macan也确定在2026年中旬停产。另一方面,作为“解药”的全新产品线却遥遥无期。
公司最新的策略是构建一个“更加均衡的动力系统”,为未来的车型配备内燃机与插电混动选项。然而,这个理想的阵容,至少要到2028年才能完全到位。
十周之后,现任CEO奥博穆将交出权杖,接替他的是前法拉利和迈凯伦高管迈克尔·莱特斯。他接过的,不仅是一个传奇品牌,更是一个亟待重整的严峻考题:如何为这台失速的德国机器,重新校准航向。业界最乐观的估计是,想重回两位数的利润率,至少需要三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