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新势力周销量榜:零跑C11带头冲刺,小米SU7产能吃紧
上周群里有人问,最近新势力车企谁最猛?我顺手翻了下那份8月中旬的销量榜单,还真有点意思。零跑这回又把自己送上了“万台俱乐部”,一口气卖出1.04万辆,前阵子邻居老王还在念叨他刚提的C11,说动力比想象中强多了,空调制冷也快,就是副驾座椅调节按钮不太顺手——这种小毛病倒是每次都能被车主逮着说半天。
其实零跑这波涨得快,不光靠C11,新出的B01、还有那个B10也都跟着发力。听销售嘴边嘟囔,现在展厅来看的年轻人明显多起来。要说今年赚没赚钱,上半年财报摊开看,人家净利润终于转正——0.3个亿,去年同期还亏22个亿呢,这反转速度让维修店的小赵直呼活久见。他们今年干脆把全年目标从50万-60万辆直接往上抬到58万-65万辆,看样子底气挺足。
再往下数,小鹏以0.79万辆排第二。这牌子的MONA M03最近挺火,据说有位师傅试驾后回来就夸方向盘轻巧,好像电子助力做得比上一代G6更细腻点。G7和P7+这些老熟人依旧坚挺,每款都千辆起步。不过他们内部好像很期待全新P7上市,有没有戏就看月底那波市场反馈了。
第三名是问界,上周卖出去0.77万辆,比前一阵高温假期时恢复不少。我隔壁小区有人买M9,说空间大是真大,但高速噪音还是会传进来一点儿,他老婆坐后排总抱怨耳朵嗡嗡响。不过M8和M9两兄弟撑住基本盘,新推的纯电版和全新M7估计会给接下来几个月加点分。
鸿蒙智行那四兄弟里,其实除了问界还能打之外,其它几个目前还没什么存在感,比如享界、智界、尊界合起来一共才不到1000辆。有消息透过销售圈子流出来,说智界准备八月份搞R7和S7的新款,希望能带动一下销量吧。另外尚界H6据说定价15万元左右,如果真落地这个价位,也许能吸引不少预算有限但想尝鲜的人群。
小米这一轮数据浮在第四,交付量慢慢爬到了7200台,两款车型SU7跟YU7各占一半。有趣的是,一哥们刚订完SU7,就开始纠结选装问题——原厂自带香氛系统到底有没有用?他媳妇觉得味道太冲,还不如淘宝买便宜挂件。但整体只要产线供得上货,这数字迟早还会继续涨。
理想掉到第五名,总算稳住5600台上下,可惜压力山大。这两天i8风头正劲,不过闹出过一次改配风波,还有卡车碰撞事件,让不少准客户观望情绪重了一些。我表弟本来差点下单,被家里长辈一句“安全第一”劝退,现在等着九月份看看交付量是不是像官方吹的那样能冲8000保1万。如果真做到,那理想脸面可算找回来了。不知道为啥,他们家的L系列很多人吐槽内饰缝线容易起球,我去4S店摸了一圈,好像确实没以前那么细致了,不知道是不是批次问题还是赶工影响工艺?
第六、第七分别是乐道(3800辆)和蔚来(2500辆)。乐道主要靠L90拉升数据,我有朋友前段时间提了一台,用惯油车的人突然换纯电,一路担心续航,到处找充电桩,还特意下载三个不同品牌App防止临时掉链子……蔚来的事儿比较热闹,上礼拜突然官宣100kWh长续航包降价2万元,把400V/900V平台全覆盖,有网友私信我问,这价格变动对二手残值有没有影响?其实短期肯定有波动,但长期来看,大概率还是新品刺激消费为主吧,更何况马上ES8也要换代上线,据懂行师傅讲配置提升明显,中控屏幕尺寸又加码,看视频追剧爽歪歪,就是不知道实际用起来发热咋样,以前ES6夏天暴晒屏幕烫手的问题解决没解决……
极石汽车本身就低调,这回连50辆都不到,有时候路边偶遇,都忍不住多瞄两眼造型怪异的大灯造型;而吉利银河倒是一马当先,一口气干到2.57万辆,全靠银河A7撑场面。这车据群友分享,高速巡航模式自动跟随灵敏度不错,就是盲区预警声音偏刺耳,有人嫌吵关掉结果险些擦挂,对应功能设置最好别乱改。紧随其后的长安启源6600辆,也是稳扎稳打;埃安5000、深蓝4000这些传统企业新能源板块,一个赛一个卷配置,比如深蓝最新推出那个智能泊车辅助功能,在拥堵商场停车场试过几次,每次都有不同程度的小瑕疵,要么停歪,要么刹停距离略短,不过比去年算法升级之前强太多就是了。
奇瑞风云借着A9L上市蹿升到3800,加之方程豹3400与极氪33000也咬得紧。在某些三四线城市,经常看到奇瑞风云混迹出租队伍里。据司机透露,新品耐用性一般般,但胜在养护便宜、小毛病少,“省心”两个字大家伙认账。而岚图24000虽然排名靠后,可最近知音订单表现抢眼,很可能成下一阶段黑马。此外腾势22000、阿维塔与极狐20000上下浮动,再往下iCAR16000、东风奕派11000等,都处于观望状态,其中欧拉纳米只有10000出头,据修理厂师傅讲,他们家的高压线路布置一直争议不断,下雨天湿度大会报警,不知新版是否优化改善过?
最后值得唠叨的是智己LS6增程版,仅预售半小时订单破万,同事笑称现在增程产品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大家对纯电焦虑依然难消除;昊铂HL增程26.98万元开售之后,也陆续收获一些关注,不过目前街头现身率仍然稀罕。我个人倒觉得,将来只要补能体系完善,无论增程还是纯电,各自都有饭吃,就怕技术路线摇摆导致用户体验割裂,到时候维修技师忙坏也是常态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信息整理自行业微信群及用户真实反馈,如需进一步核实请自行查证相关渠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