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盯着比亚迪看,感觉它挺难受的——好像被友商集体摆了一道。这事儿怎么说呢?比亚迪刚刚把年度销量目标下调了,官方居然也没遮掩,这数字估计跟去年同期比起码掉了5%-10%(这是我根据市场反馈和朋友圈销售说法估算的,样本少,勿当真)。更尴尬的是,销量下降的价格倒是没怎么降,甚至还有点坚挺,这就搞得市场上诸多声音开始质疑。
你听说过比亚迪内卷吗?其实这词挺广,具体到车,就是竞争太激烈,互相压价压套餐,搞得大家都不舒服——但比亚迪开始摆明了不想卷价,反倒直接加配置了。举例来说,它主推的智驾系统,干脆标配了。你像星越L或者秦PLUS这价格区间,标配个智能辅助系统,是挺吸引人的卖点。可惜事与愿违,几起跟智能驾驶关联的交通事故成了导火索,舆论炸开了锅。国家相关部门昨天(估计)正式宣布,目前所谓的智能驾驶顶多是L2辅助驾驶,别说半自动了,哪怕是自动驾驶都还差远了。这直接打了比亚迪率先标配智驾的脸,优势给削没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去年年底某4S店销售小陈跟我说:能不能买比亚迪,大家一看‘辅助驾驶’都犹豫了,心里不踏实,尤其家里有小孩的那种。这就很现实,消费者心理的波动,是很难靠一纸宣传软化的。
再说友商,这几个豪横的,最近动作多了。星愿、MG4、银河A7、星耀6、荣威D7、M7这些车型,简直紧跟着比亚迪屁股后面打擂台。要么在同价位里配置比比亚迪高,要么配置差不多,但价格压得更低。就拿银河A7相比,动力电池容量差这几个千瓦时,人家整体售价比比亚迪相关车型低大约5%-7%(我现场问了销售,粗算的数字),这对于挑剔的年轻消费群体来说,实在有诱惑力。
但比亚迪呢?之前大幅收紧各种优惠,现在降价空间有限,这价格就贴着天花板走了。想想也是,你原先不鼓励大家内卷,要保持稳定利润率,结果友商们不按套路出牌,反倒自己被夹击了。怎么解释这波?有点像你说别挤公交了,结果大家都改坐地铁,你公交反倒被冷落,得亏出新招儿了。
有个我前面说得有点宽泛的地方,我得纠正下。说不降价就不内卷有点大,内卷本质还是竞争没完没了,只是这回换成了配置、服务、品牌认知的战场。价格固然重要,但用户的钱包更挑剔了,眼光放在细节和体验上。该不该划分这个内卷,估计大家心里都有杆秤吧。
然后,笛子(对,就是长城的品牌定位)这块,我感觉它最难受的是中高端市场的掣肘。笛子曾经靠DMi出了一条血路,小孩子转身变大人,靠的是电耗优势,简单来说,就是让电更省钱,像极了车圈的拼多多模式。你看吉利、长安、比亚迪基本围绕这个思路抢市场,拼的是性价比和海量车型数量。
但是,吃这碗饭就很尴尬了,如果你想往20万以上冲,做点品质感、豪华感、科技感,那拼多多那一套显然不管用了。笛子的定位让它一直在油车市场的小孩桌边蹭,到现在还没稳坐车圈一哥的位子。试想一下,试图跟奥迪、奔驰硬杠,还带着个拼多多标签——这简直像是想穿羽绒服去爬雪山,得冒点险。
更尴尬的是,笛子最近又推出了17万起步的钛7,自家车型自己打自家价格战。朋友小李说:这就有些自残意味了,刚需车型受益,但高端战略被拉扯得更复杂。这话我很同意。这种战略拉锯,两头坡度都难走,不接地气。
对了,我顺带猜测个事,虽没去验证——是不是笛子因为供应链稳定性不及比亚迪,所以不敢放太多高端技术配置进去?我觉得可能,但这纯属我臆想,没数据支撑。
说回价格,粗略算了下,假设钛7百公里电耗15kWh,电价0.7元/度,能跑500公里,算下来百公里用电成本不超过10元;对比目前7元/升,百公里燃油费约40元。这个数据我给出是想说明,电动车对刚需消费群体确实有吸引力,只是增量市场和留存率不一定同步成长。
突然想起上周和修理厂老板王哥闲聊,他说:现在比亚迪车主保养频率奇怪,展示出来的保养间隔比传统车长,可能是电动车维护成本低,但这会变成厂商利润的隐患。这点也颇有意思,电动车便宜的运营成本,究竟会不会对经销商层带来压力,没准又是下一个爆点。
暂且先放这段(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你们说说,一个品牌把智能驾驶当作卖点,结果被官方点名限制,这会不会是未来所有国产智能驾驶技术普遍面临的大难关?没人清楚啊。
留个细节给你们。刚翻朋友圈,有个车友晒了他新入手的比亚迪汉,附带一张他家小孩在副驾驶座下车后,安全带依然滴溜溜转动识别未解锁的照片。这小细节挺暖的,说明技术还是有人用心做的。可这就让我纳闷了:消费者真的给足耐心去等待这些技术完善吗?还是会在质疑声中转向更成熟、稳妥的对手?
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