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一个数字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华为对外公布,他们研发的乾崑智能驾驶系统,搭载在路面上跑的汽车数量,已经正式超过了一百万辆。
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心里可能都在犯嘀咕,一百万这个数字听起来是挺厉害,但智能驾驶这东西,说了这么多年,到底靠不靠谱?
它是不是还只是少数高端车主的“新玩具”?
华为这个乾崑智驾,真有宣传里说的那么强大吗?
咱们今天就抛开那些复杂的宣传口号,用大白话来聊聊,这一百万辆车的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又给咱们普通人的开车生活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变化。
首先,一个最直观的改变,就是价格门槛大大降低了。
以前一提到高级辅助驾驶,大家脑子里浮现的可能都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豪华品牌。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就拿前段时间刚上市的2026款深蓝L07来说,这是一款售价在15万左右的中型轿车,却全系都装上了华为的乾崑智驾ADS SE系统。
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这就好比,你花钱买了一部中端手机,却发现里面预装了旗舰手机才有的核心处理器和操作系统,虽然一些花哨的功能可能没有,但最核心的流畅度和安全性都有了保障。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SE版是不是“青春版”或者“阉割版”?
华为的解释是,这个ADS SE系统和更高级的ADS 4.0版本,用的是同一个技术架构。
这就像是同一个师傅教出来的两个徒弟,功夫底子是一样的,核心的安全理念和算法逻辑一脉相承。
可能高级版的大徒弟会的招式更多、更炫,但基础版的二徒弟在关键时刻帮你挡一下危险,那也是毫不含糊的。
那么,这套系统具体能做些什么来保护我们呢?
华为给这款车配备了一套相当全面的“安全套装”,名字听起来很专业,叫全向防碰撞系统CAS 4.0,据说能覆盖18个方向的潜在危险。
咱们不用记这些名字,只需要知道它在关键时刻能干嘛就行。
比如说,咱们开车最怕的就是“鬼探头”,路口突然蹿出个电动车,或者小区里突然跑出个孩子。
这套系统就像给车安上了好几双眼睛,前后左右都帮你盯着。
一旦发现前方有横穿的行人或车辆,它会先发出警报提醒你,如果你没反应过来,系统就会自己踩下急刹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动紧急制动(AEB)。
不光是往前开,倒车的时候也一样,要是车后方突然有人或车经过,它也能及时刹停。
根据华为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7月底,乾崑智驾已经帮助用户成功避免了超过254万次可能发生的碰撞。
这254万次背后,可能就是254万个家庭的安宁和幸福,这个数字的分量是非常重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人在紧张的时候容易犯错,比如把油门当刹车踩了。
这套系统里有一个“防误踩”功能,它能判断出你是不是在危险情况下踩错了踏板。
如果是,哪怕你把油门踩到底,它也会强制执行刹车指令,相当于给你上了一道最后的保险。
此外,它还能在你开车分神、车子不自觉偏离车道时,轻轻地帮你把方向盘拉回来,或者在旁边有大货车靠得太近时,主动往旁边稍微躲一躲,增加安全距离。
这些功能平时可能感觉不到,但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可能就是决定性的。
说完了安全这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咱们再来聊聊好用不好用。
毕竟技术再先进,如果用起来麻烦,或者只能在特定路段用,那对大多数人来说意义也不大。
华为乾崑智驾的一个核心优势,就是它在城市道路这种复杂环境下的表现。
相信很多司机朋友都有过这种体验:跟着导航走,马上要到路口了,导航提示你该右转了,可你却被堵在最左侧的左转道上,只能眼睁睁地错过路口,然后被迫在城市里多绕一大圈。
华为的城区车道巡航辅助功能(LCC PLUS)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痛点。
它在快到路口之前,就会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一样,提前观察交通状况和路牌,智能判断应该走哪条车道,然后提前、平顺地完成变道,确保你能顺利通过路口。
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在所有开启了乾崑智驾功能的车辆中,有高达48%的行驶时间是在城市道路上使用辅助驾驶。
这个比例相当惊人,说明用户是真的敢在车水马龙的市区里把方向盘交给系统。
而且,当月使用辅助驾驶的人,平均每个人跑了699公里,这个数字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到4倍。
这些数据不会说谎,它清晰地表明,这套系统已经不是一个偶尔尝鲜的功能,而是很多人日常通勤中一个可以信赖的伙伴。
除了开车,停车也是一大难题。
尤其是在老旧小区或者拥挤的商场,找到车位难,停进去更难。
华为的这套泊车系统,就致力于解决各种“疑难杂症”。
不管是那种两边后视镜都快贴到墙的极限窄车位,还是需要来回倒好几把才能进去的侧方车位,甚至是那种没有划线的空地,它都能识别并帮你停好。
整个过程比较流畅,省去了司机来回调整的麻烦。
未来通过软件升级,还能实现更多智能场景,比如人可以先下车,让车自己开进去;或者人开进去了,出来的时候可以让车自己开到你面前。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好奇,华为是怎么做到今天这个成绩的?
这背后其实没有什么秘密武器,靠的是长期的“笨功夫”和开放的合作生态。
从2012年成立一个不起眼的车联网实验室开始,华为在这条路上已经默默耕耘了十多年。
光是去年一年,汽车业务部门的研发投入就超过了200亿人民币。
这些钱和无数工程师的时间,最终转化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已经迭代了三代的智能驾驶技术。
更重要的是,华为没有选择自己造车,而是选择和各大汽车厂商合作。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主流车企都和华为建立了合作关系,已经有超过22款搭载乾崑智驾的车型上市。
这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好处:数据的多样性。
这些车里,有十几万的家用轿车,也有像猛士M817那样的硬派越野车;有纯电动车,也有增程式、混动甚至传统的燃油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为还和百年豪华品牌奥迪合作,成功地让传统燃油车也能用上高级辅助驾驶,打破了很多人认为“油车不如电车智能”的观念。
正是因为覆盖了如此广泛的车型和动力形式,华为的系统才能在各种各样的真实路况下学习和进化。
那份报告里提到的累计40.5亿公里的辅助驾驶总里程,就是这个庞大系统最宝贵的“学习资料”。
每一公里的数据,都在帮助它变得更聪明、更可靠,最终让驾驶这件事,变得对每一个人都更加安全、轻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