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刚结束,我的宝骏云海跑了3501公里。这数字放出来,可能有点吓人,但别忘了这是8天累计,平均每天438公里,算是挺拼的节奏。最疯狂的是10月3日,单日跑了681公里,差点没累趴。我和老婆边开边怼语音,俩人都囧,这车真的撑得住吗?她还半开玩笑说,要不先检查下电池?——不过没事,行车电脑显示一切正常。
对了,我这车刚提的时候,9月底,才跑了2276公里。加上这波假期,表显现在5600多公里。其实提车没多久,心里一度挺忐忑的,毕竟电动车续航这块,我没法像传统车那样估摸油耗多少,得靠感觉和数据。刚开始我还以为高速能跑600公里,说得有点大了,后来按110-115的速度实测,续航只达7到7.5折,差不多420-450公里区间。一开始没全明白这折扣怎么来的,后来才知道,这里就跟手机玩游戏省电模式不一样,高速跑快了,电耗直线上涨,跟车速成正比,这得算到后视镜上。
有一次跟在高速收费站旁边的小卖部遇见个修车师傅,他说:电动车续航稳定是门技术活,不怕你跑快,就怕你充电老插错桩。他其实有点看不起刚做自媒体的我,语气不留情面,我尴尬地笑了笑,后来琢磨琢磨,他说的确有道理。毕竟我那会儿还没搞清楚2C充电的速度优势,充电24分钟能补314公里续航,跟传统加油站加油时间比,算快了。之前还担心充电桩稀缺,其实我发现城里一处电桩最紧张,市区跑145公里那天,误打误撞,排队充电都还靠谱。
顺带说,国道我更喜欢控速在60到80区间,续航体验舒服,能撑520公里左右。不是我吹,精打细算了一下,按这续航续去,差不多16度电每百公里,这油钱得换多少钱?算了一下,大概得几十块钱,还是挺省心的。我承认,我对电动车费用核算并不是很严谨,粗略算算,实际还是得看具体路况和用车惯。
说点有意思的。长假中秋那天,我回老家,开了410公里,反而没达到平均水平。老婆说:假期你都没好好休息,车也像你一样累。我就差点问她,你是嫌我太拼命,还是嫌车太旧?(她笑着说:拼命也得悠着点呗~)这让我想起了研发那会儿设计电池管理系统的日子。供应链就像拼乐高,一环扣一环,卡住一个零件,下游就跟着打乱节奏,车子上的电池管理就得像老练工匠那样调整电流和温度,脾气特大,看似简单的插接头,小错误都能让续航大打折扣。真的挺累的,我理解研发同事的心情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段对比挺有意思。车友A的同款宝骏云海,四处飙速,结果续航只剩400公里还得赶紧充电。我这边相对老实,留着25%-35%电量之间充电,中途不硬撑,续航到手的实际数值更准更稳。其实这也是供应链和用户心理的博弈,厂商要保证夸张参数吸引人,用户得学会自己调控,心态调整同重要。
对了,给你们透露点小跑题(这段先按下不表),我猜这批车可能还有没公开的能量回收小技巧,官方没说或者因为担心普及后影响市场保值率,没法普及。不过这只是没细想过的猜测,别拿去信。要不然怎么解释我同事开的云海电量掉得没我快,但充电总时间比我多?
这中间倒是让我想到一个问题:电动车的续航到底有没有资格成为衡量用车体验的唯一指标?毕竟,渠道、用户心理、供应链,这些软实力才是关键。像我这回调控充电策略,一点点摸索,一点点修正,远比单纯盯着表显数字来得实在。
放开说,这车开起来算是顺溜。车上细节也不少,坐姿调节、空调反应,还有一点我觉得特别贴心,就是方向盘的阻尼调校,刚好不松也不硬,长时间开不累。虽然这在入门电动车里算小细节,但我觉得车企这块做得蛮用心。只是,维修时遇到的意外小毛病少不了——我和售后小哥唠嗑,他吐槽说,新车嘛,总,多少还有点小bug,别太急,慢慢磨合。这话听着,我只能无奈苦笑,谁没经历过呢。
说到这里,不禁想问你们,有没有遇过类似长途充电中,突然电量掉得飞快,但开起来没啥异样的现象?这到底是电池本身的问题,还是车机显示的误差?还是我这车精神太好了自己忽悠我?
也许,下次观察试试,也许就会有新发现。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