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哥几个,咱今儿聊个有意思的事儿。
你现在要是问,搞电池那帮大佬,脑子里天天琢磨啥?你八成会说,那还用问,肯定是琢磨怎么让电动车跑得更快、更远,怎么把特斯拉的马斯克给干趴下呗。
要是搁两年前,你这么说,我敬你一杯。但现在,你要还这么想,那你这酒,得罚三杯。
为啥?因为风向早就变了。
你猜怎么着?最近在底特律,就是那个美国汽车城,开了个电池展。按理说,这应该是宁德时代、LG这些巨头们秀肌肉,展示自家动力电池有多牛逼的舞台。结果呢?怪事儿来了。这帮大哥的展台上,唱主角的,居然不是给电动车用的那“心脏”,而是一堆方方正正、看着就特“笨重”的铁疙瘩——储能电池。
这事儿就像什么呢?就像你去看周杰伦演唱会,结果他老人家上台,不唱《双截棍》,不弹《不能说的秘密》,而是给你表演了一整晚的口技。
你是不是心里直犯嘀咕:嘿,这帮大佬是不是吃错药了?放着电动车这么性感的市场不玩,跑去搞什么储能?那玩意儿听着就像是给机房或者变电站看大门的,能有啥前途?
要我说,你还真别小看这帮“看大门的”。人家这不叫吃错药,这叫鼻子比谁都灵。这背后藏着的,可是一盘大棋。
咱们先来看一组不怎么性感,但特别说明问题的数字。
今年上半年,全世界给电动车装的动力电池,增长了37.3%。这数儿看着不错吧?搁哪个行业,这都是值得开香槟庆祝的。可问题是,你得看跟谁比。
储能电池的出货量,同期增长了多少?
106%!
你没看错,翻了一倍还多。一个像是坐着稳当的航班,偶尔还颠簸一下;另一个呢,直接坐上了窜天猴,biu~的一声就没影了。
说白了,动力电池这顿盛宴,吃了好几年,现在菜上的越来越慢,大家都有点吃撑了,开始琢磨着是不是该换个桌了。而储能那桌,才刚开始上凉菜,后面全是硬菜,谁不想过去抢个座?
电动车市场这几年,就像一锅烧开的水,谁都想往里扔点东西煮一煮。结果呢?水开了,锅也快挤爆了。欧美那边,补贴一停,热情立马降温,福特、通用这些老牌车企一看势头不对,赶紧踩刹车,减产的减产,推迟的推迟。这就像啥?就像你追一个姑娘,天天送花送包,突然有一天你说以后不送了,你再看她还理不理你。
车卖不动,你那电池给谁用去?所以,动力电池的好日子,其实是跟电动车的销量死死捆绑在一起的。车市打个喷嚏,电池厂就得跟着感冒。
但储能这玩意儿,它不一样。
它的逻辑,不是“讨好”某一个行业,而是给整个能源系统“续命”。
你想想,现在全世界都在喊“碳中和”,玩命地上风电、上光伏。这些新能源好是好,干净,时髦。但它们有个致命的毛病——太任性。风大的时候,电多得用不完;没风的时候,你干瞪眼。太阳好的时候,发电量爆表;一到晚上或者阴雨天,直接歇菜。
电网最怕的就是这种忽高忽低、不听话的家伙。这就像一个团队里,有个天才员工,能力超强,但情绪极不稳定,高兴了能干三个人的活,不高兴了直接撂挑子。老板怎么办?头疼啊。
储能,就是给这个天才员工配的那个情绪稳定、靠谱踏实的搭档。电多的时候,它默默存起来;电少的时候,它再悄悄放出去。把一个“刺头”,调教成一个“劳模”。
这需求,你说刚不刚性?只要你还想用清洁能源,你就离不开储能。
而且这还只是“大储”,就是给电网打工的。下面还有“工商储”和“户储”。
啥叫工商储?就是工厂、商场自己装一套。电价便宜的时候充电,电价贵的时候用自己的电,省钱。这账谁都会算。
啥叫户储?就是你家屋顶装了光伏板,再配个储能电池。白天发的电自己用不完,存起来,晚上回家开空调、看电视、给电动车充电,全用自己家的“绿电”。电费?不存在的。这在电价贵得离谱的欧洲,简直就是居家必备神器。
你看,动力电池的应用场景,说穿了,就是个轮子。而储能的应用场景,是电网、是工厂、是商场、是你家地下室……它是空气和水,无处不在。
一个客户是汽车厂,另一个客户是全世界。换你,你怎么选?
这帮电池大佬,一个个都是人精。他们早就看明白了,把所有鸡蛋都放在电动车这一个篮子里,风险太大了。今天你侬我侬,明天就可能因为市场风向变了,被人家一脚踹开。
所以,他们不是“转行”,而是“开辟第二战场”。
有意思的是,这个第二战场,对他们来说,几乎是降维打击。
储能电池,对技术的要求,说实话,比动力电池要低。动力电池追求的是什么?能量密度高,充电快,要轻,要小。因为它得塞进车里,还得让车跑得远。
储能电池呢?它就往那一趴,几十年不动窝。它不追求“瘦”,不追求“快”,它追求的是“长寿”和“皮实”。循环寿命要长,成本要低,安全第一。
这对于搞惯了动力电池的厂商来说,简直就是“大学生去做小学数学题”。技术上完全是平滑过渡,甚至可以说是“向下兼容”。
更狠的是成本。宁德时代这种巨头,去采购锂矿,那是什么体量?它一跺脚,上游的矿主都得抖三抖。它拿到的原材料价格,跟那些只做储能的小厂,完全不是一个次元。生产线稍微改造一下就能共用,研发成果也能共享。
这就叫“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这骆驼压根就没瘦,只是又多长了两条腿。
你看亿纬锂能,去年储能电池的出货量就已经超过动力电池了,成了公司第一大业务。瑞浦兰钧也一样,储能业务收入占了一半多。就连宁德时代,储能业务的毛利率,都比它最牛的动力电池业务还要高。
这说明什么?说明这帮大佬在新战场上,不仅活下来了,而且活得还挺滋润。
但是,你以为故事到这就完了?这就“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了?
天真了。
中国人做生意,有个“优良传统”,叫“内卷”。一个行当,一旦被发现是蓝海,不出半年,就能给你卷成红海,甚至血海。
动力电池那边的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尸横遍野。现在,这股“卷”劲儿,原封不动地被带到了储能行业。
你敢信?从去年到今年,储能系统的价格,跌了快八成!这是什么概念?你去年花一百万买的设备,今年二十万就能拿下。这已经不是降价了,这是“跳楼大甩卖”。
你卖8毛,我卖7毛。他一看,直接报5毛。甚至有企业为了抢订单,报出了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就为了先把市场占下来,把对手挤出去。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结果就是,一大批专做储能的中小企业,直接被卷死在沙滩上。而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头部玩家,靠着全产业链的成本优势,再加上海外市场的高利润订单,还能撑着。但日子,也绝对不像财报上那么光鲜。
所以,储能这个赛道,看上去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底下其实也是暗流涌动,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淹死。
海外市场呢?确实是香饽饽。中国企业拿下的海外订单,规模大得吓人。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前十,清一色,全是中国公司。韩国的三星、LG,连前十的边儿都没摸到。
但美国人也不是傻子。一看这架势,又是关税大棒,又是什么《通胀削减法案》升级版,各种刁难,就是不想让你舒舒服服地挣他的钱。
于是乎,中国企业又开始了一轮新的“迁徙”。你在美国建墙?那我就去马来西亚、去印尼、去匈牙利建厂,绕开你的墙。这又是一场新的博弈。
说到这儿,你大概能明白了吧。
所谓的“赛道切换”,根本不是什么轻松惬意的转型,而是一场被逼出来的“武装迁徙”。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决策,背后是市场周期、技术迭代、成本博弈,甚至是地缘政治的复杂交织。
这帮电池巨头,就像一群经验丰富的老船长。他们知道,电动车这艘大船虽然还能开,但前面的航道越来越拥挤,风浪也越来越大。而储能这片新大陆,虽然富饶,但也充满了未知的风险和凶猛的土著。
他们选择“双轮驱动”,两手准备,不是因为他们贪心,而是因为他们害怕。害怕被单一的市场绑架,害怕在下一轮技术革命中被淘汰。
这,就是一个成熟产业的真实写照。没有永远的蓝海,只有永远的竞争。从动力电池到储能电池,不是从一个安乐窝跳到另一个安乐窝,而是从一个绞肉机,跳进了另一个更大的绞肉机。
唯一的区别是,这个新的绞肉机,空间更大,未来的想象力也更大。
所以啊,这事儿你怎么看?是觉得这帮大佬们高瞻远瞩,又找到了一座金矿?还是觉得他们只是从一个坑,跳进了另一个更深的坑?
来,评论区聊聊呗,我也想听听你们的想法。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