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车遭遇“灵魂拷问”,还能续写辉煌吗?

中国氢能汽车的未来:一场关乎“灵魂”的赛跑,我们该如何续写辉煌?

案例引入:当“示范”遇上“瓶颈”

你有没有注意到,曾经轰轰烈烈、政策扶持力度拉满的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项目,如今似乎进入了“冷静期”?

日前,《氢能汽车蓝皮书》的一份报告,像一盆冷水,泼醒了不少沉浸在过去辉煌中的业内人士。

报告直言不讳:“与电动车年产量破千万的盛况相比,燃料电池车年产量尚不足一万辆,整体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

中汽数据清洁能源研究部部长徐树杰更是抛出了一个直击痛点的问题:“未来是否还要发展燃料电池汽车,这仍是一个‘灵魂拷问’。”

中国氢车遭遇“灵魂拷问”,还能续写辉煌吗?-有驾

这不禁让人想起,2020年,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那时的政策支持力度,可谓是“春风化雨”,最高18.7个亿的奖励,让京津冀、上海、广东等五大示范城市群应运而生,形成了全国性的“3+2”格局。

四年间,1.8万辆氢燃料汽车投入运营,超过180座加氢站拔地而起,累计行驶里程高达5亿公里,为“双碳”目标添砖加瓦。

中央财政更是累计发放了超过51亿元的奖金,支持力度可见一斑。

中国氢车遭遇“灵魂拷问”,还能续写辉煌吗?-有驾

然而,好景不长。

数据显示,今年氢燃料汽车的推广数量较去年直接“腰斩”,推广力度明显减弱,后续政策支持的“缺席”,让整个行业陷入了“政策不明朗”的迷雾之中。

这就像一场精彩的马拉松,跑到中途,选手们却发现赛道上的指引标识突然消失了,未来方向变得模糊不清。

结论先行:转型迫在眉睫,市场驱动是关键

那么,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该何去何从?

笔者的观点是:当下,中国氢能汽车产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能否成功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将直接决定其未来的命运。

正如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兵兵所言,产业规模偏小、经济性不足是制约其市场竞争力的核心症结。

这意味着,单纯依赖外部输血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依靠自身造血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分析论证:从“技术突破”到“成本困境”的演变

回望过去,我国在燃料电池技术和产业链上的成就,堪称“世界前列”。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不止一次强调,“技术指标处于世界前列,产业链基本打通”。

这话并非虚言。

在过去几年的示范政策推动下,电堆、膜电极等关键部件的国产化率从不到10%飙升至90%以上,系统成本更是从15000元/kW骤降至2500元/kW,降幅高达80%!

这无疑是技术进步的巨大胜利,是自主创新的生动写照。

然而,技术的突破并未能完全转化为市场的繁荣。

中集集团总裁战略顾问郑贤玲坦言,用户体验仍受制于硬件性能和续驶里程。

高压储氢内胆材料,高端阀门等技术难题,如同隐藏在潜水深处的暗礁,亟待攻克,它们直接影响到储氢效率和安全性。

更关键的是,氢能的“制储运加”成本居高不下,让燃料电池汽车的经济性大打折扣。

目前,每公斤氢气25-70元的价格区间,与传统能源相比,竞争力实在有限。

笔者认为,只有当氢气价格能够稳定在每公斤25元以下,燃料电池汽车才能真正具备与燃油车掰手腕的实力,才能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中国氢车遭遇“灵魂拷问”,还能续写辉煌吗?-有驾

市场痛点与企业困境的深度剖析

从企业层面看,卢兵兵的描述更是道出了不少企业的“心酸”。

“当前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仍依赖政策支持,而补贴资金的后置性使相关企业在前期承担较大的垫资压力,现金流管理面临挑战。”

这就像是企业在奔跑,却总被一根看不见的绳子拽着后腿。

同时,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企业还需要持续优化生产成本,这无疑增加了短期经营的风险,犹如在钢丝上行走,稍有不慎便可能跌落。

供给体系的不健全,东西部供需的错配,以及跨区域氢能输运设施的匮乏,更是加剧了市场的“饥渴”与“过剩”并存的矛盾。

部分富氢地区应用场景有限,而需求旺盛区域又面临氢源短缺的窘境,这种“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局面,严重阻碍了氢能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氢车遭遇“灵魂拷问”,还能续写辉煌吗?-有驾

解决方案的探索:构建“闭环”生态,激发市场活力

那么,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该如何破局?

首先,政策的“接力棒”必须及时传递。

行业普遍期盼国家层面能够尽早出台新一轮支持政策,延续示范成果,巩固发展信心。

正如河北华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员杨正军所言:“由于现阶段燃料电池汽车购置成本依然较高,补贴仍是示范推广的条件之一。”

新政策应更具前瞻性和系统性,比如,统筹全国“一盘棋”,确保外地牌照的燃料电池车辆也能享受与本地牌照相同的加氢价格,打破地域藩篱。

同时,大力推广“氢能高速”网络,并在示范线路沿线布局“制氢-加氢一体化”综合站,这就像为氢能汽车打通了“任督二脉”。

其次,构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至关重要。

郑贤玲的对比不无道理:锂电池产业是“生态尚未形成闭环”,而氢燃料电池是“产业链尚未形成闭环”。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从“制储运加”到整车应用,形成一个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完整链条。

这需要加大对氢能储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力度,明确氢能产业的长远规划,发挥整车厂的“牵引力”,加速供应链的优胜劣汰。

第三,聚焦重点区域,实现规模化示范。

集中资源在氢气富集且天气寒冷的地区开展规模应用,商乘并举,降低燃料电池运行成本。

这就像在最肥沃的土地上播撒最优质的种子,以期获得最大的回报。

同时,要消除氢燃料电池汽车与电动汽车的“替代关系”认知误差,鼓励“氢电混合”技术路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第四,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夯实产业根基。

正如徐树杰建议,新一轮政策应强化核心技术创新,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

这包括进一步攻克燃料电池硬件性能瓶颈,提升续驶里程,并关注高压储氢内胆材料、高端阀门等关键技术的突破。

展望未来:二期示范的战略意义

在董扬看来,“尽快启动氢燃料汽车二期示范项目”具有“四两拨千斤”和“临门一脚”的关键作用。

他特别指出,应用场景可以聚焦中远途、中重型燃料电池载货车。

为何是它们?

因为在这些领域,燃料电池汽车具有续驶里程长、载货效率高的天然优势,且在成本上具备潜力。

只要在过桥过路费上给予适当优惠,便能有效激发市场需求。

中国氢车遭遇“灵魂拷问”,还能续写辉煌吗?-有驾

“在国外进展缓慢的情况下,我国率先把这条路走通,将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和领先优势。”

这句话,道出了我国发展氢能汽车的战略重要性。

这不仅是技术和产业的突破,更是对全球能源转型的一次重要贡献,我们有机会成为这场绿色革命的引领者,而不是追随者。

结语:一场值得我们全力以赴的“绿色接力”

回望过去,我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审视当下,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展望未来,我们依然充满希望。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就像一场漫长而艰巨的接力跑,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而停下脚步。

政策的持续支持、技术的不断创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有效激发,将是这场“绿色接力”能否成功的关键。

笔者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找准方向,坚定信心,持续发力,中国氢能汽车的明天,定会如氢能源般,清洁、高效、充满无限可能。

这不仅仅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对未来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庄严承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