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蔚来进入丹麦市场的那场“出师不利”,简直可以写进商业史的“反面教材”里。
那时候,蔚来以“全体系自营”的姿态,带着一股子“长期主义”的理想主义走进了这个市场,想着凭借着“做自己人”的优势,自己掌控一切——包括销售、服务、售后,甚至自己去打磨品牌形象。
那股雄心壮志让人看了忍不住想为它鼓掌,但结果呢?
在丹麦的销售和订阅几乎走向零,蔚来就像在丹麦市场里被一股巨大的漩涡拖进了泥潭,几乎要告别了这片土地。
当时我在想,这不就是那种“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典型例子吗?
蔚来在国内的光辉业绩,似乎并不能自动转换成欧洲市场的“成功密码”。
你以为卖车就像开个快闪店那么简单?
在丹麦这个成熟的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可是千差万别——特别是在电动汽车这个“新兴物种”还没完全被所有人接受的情况下。
而蔚来这种过于高端、并带有浓厚中国色彩的品牌形象,似乎很难在这里引发足够的共鸣。
于是,蔚来意识到:要想真正站稳丹麦市场,它得改变。
它悄悄“放下高傲”,放弃了原本的“直营模式”,选择了“代理商模式”。
也就是说,蔚来不再亲自“耕耘”市场,而是依靠在丹麦本土已经深耕多年的企业来打“翻身仗”。
这就好比,赛车手不再亲自驾驶,改成交给老司机来驾驶。
蔚来这一步看似胆大妄为,但实际上,充满了理智的回归。
其实,它这一次还玩了个“低价”策略——引入了乐道和萤火虫两个更适合当地市场需求的品牌,价格也低得让普通上班族也能消费得起。
但真的是这样就能打破困局吗?
我看未必。
虽然看上去蔚来这次的“低价+代理商”的组合拳效果不错,萤火虫的价格真的是相当诱人——甚至比一些二手车还便宜——但这并不代表蔚来就能轻松笑到最后。
在这场全球化的竞争中,品牌的建设远不止靠价格来决定成败。
你要在丹麦站稳脚跟,光有个便宜的代步车远远不够。
蔚来必须在本土化战略上做文章,它得找到丹麦消费者的痛点,满足他们的需求,且不被本土品牌甩得太远。
再说,蔚来这次找的本地合作伙伴——Nic. Christiansen集团,可谓是丹麦的“老江湖”。
人家已经在这片市场中“横行霸道”几十年,渠道资源和市场熟悉度可不是蔚来单打独斗能比的。
蔚来这一次跟他们合作,其实是一步“聪明棋”,可以帮助蔚来借力发力,不仅减少了进入本土市场的磨合成本,还能迅速提高品牌的曝光度,打造一个更有“温度”的本土形象。
可是,说到这里,问题也来了。
蔚来这次引入的低价品牌,能真得和它的高端形象兼容吗?
说实话,这种“低价”策略更像是一种“补丁”式的救急方法。
蔚来的高端市场定位没错,但它若一味依赖价格低廉来“博取人心”,反而可能会误伤品牌形象的“羽翼”。
如果它没能在品牌的内涵和消费者心理上真正扎根,低价可能会成了双刃剑,反而成了“降格”之举。
回头再看蔚来之前的全体系自营模式,尽管那时战略上很理想,但也确实过于理想化了。
毕竟,全球市场和国内市场不一样。
在中国,蔚来的“自营模式”一度让它脱颖而出,但在欧洲,尤其是丹麦这种市场成熟的地方,蔚来没有足够的土壤去支撑这一模式。
就像打篮球,你不可能每次都硬碰硬,偶尔你得看情况调整战术。
蔚来这回选择“代理商模式”,就是它认清市场现状的一步明智之举。
更有意思的是,这一变化让人不得不想,蔚来如果成功了,其他中国企业是不是也会把眼光放在欧洲市场呢?
毕竟,这种低价+合作的双重模式,虽然有点“慢热”,但它让蔚来能够更好地理解欧洲市场,渐渐摸清消费者的需求和习惯。
这一回,“轻装上阵”的蔚来,能否实现它的“欧洲梦”?
真是个值得期待的故事。
说到底,蔚来这场“翻盘”之战,真的没那么简单。
它必须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思考,而不是单纯靠价格和代理商来拖延时间。
消费者的心,永远是最难抓住的那一块蛋糕。
想要成功,蔚来不单要“讨好”丹麦的消费者,还得做好产品本地化、品牌形象塑造等一系列的战略布局。
是否能够顺利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那你觉得呢?
蔚来这次“放下高傲”,能在欧洲打出一片天吗?
你也觉得低价策略会帮它翻盘,还是说它应该更加注重品牌的深度塑造?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