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今年的销量数据,估算大概在18-20万左右(体感,样本少),这个数字放在国内自主品牌里算中等偏下,但如果跟零跑比,零跑月销量大概在4.8万到5.2万(估算,样本有限),就这个整体体量来说,江淮其实不算差。毕竟,零跑在纯电细分市场上算个新锐,搞了几年就冲到这个位置,也算个奇迹。
一台车会不会突然爆款经常像个概率题:偶尔会出现,几率不大但不是没有。我一直觉得,江淮要突破,不能只盯着是不是能做得比零跑更厉害。咱们无非是要问:他们能不能用更低成本快走出一条差异化的路?你看,现在江淮的布局,比如那个冰箱彩电大沙发——我随便一比喻,不就是厂家把家电的便捷、彩色多样体现在新车上?比如那个车内多彩液晶屏,像彩电一样可以换墙纸、换布局,心里还在琢磨:这真是彩电+汽车的跨界吗?但快递到我手上都能点个打哈欠的表情包,设计新颖不代表一定卖得好。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那照片,一辆车前送货的师傅,随手推个车装箱。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想这个智能家居式的车,怎么保证安全?除了硬件,又得考虑像微信请假一样发个位置提醒,这样人性化的配置是否快趋势?细想,差价、成本转嫁到消费者的接受范围,可能才是关键。
你说,江淮的研发团队,真的能跟合工大结合呗?就我对行业的理解,研发就像酿酒,原料选不好,最后的酒味就差那么点。而合工大和江淮,去年开始合作,不知道是放整容还是真的技艺提升了?毕竟,合工大那帮天才,真是国内做汽车大脑的佼佼者吧?但他们是不是更善于画蓝图,落到买菜的层面,真能搬到工厂用?这个问题我也问过修理工,他说那帮在实验室画蓝图的,更会点‘高深’的东西,车厂调配起来就看运气了。——可能偏题了。
说到中低端布局,江淮还能做冰箱彩电,那是不是意味着他们在考虑用户家里的生活场景?我用生活场景这个词,估算自己也没想过,就像梦里一样。毕竟,家电+汽车的结合,能不能变成新家居?我猜这就是未来的车宅一体吗?或者只是耍个花样。
我还在想:为什么不让车里多点智能?
比如那天我坐在车里,对面一个叔叔叹气:这个导航怎么弄得我迷路了,还不如我儿子教的简单。——其实是因为,车载系统太复杂了,操作不够直观。你说,未来是不是可以像手机一样,靠语音识别+惯学,让驾车变得更轻松?其实现在的技术都在这个目标上,但落地到每台车,还是半靠经验在调试。
用生活比喻:就像你买锅,炒菜总得知道火候,不能一开就旺火。技术创新也是,不能太快,让用户跟不上。江淮在智能上凭借合工大那边的POR(炒菜技术)—我随便一说,好像也存在技术不稳定问题。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我觉得,技术要跟用户体验结合,才是真正的金钥匙。
反观,零跑 VS 江淮,除了销量,仔细想其实还在口碑上较劲。零跑那几款车感觉心思更灵活,像个刺猬,蹭得快又狠。江淮?可能在打基础、稳扎稳打,但这个打基础,是不是意味着研发投入更大?还是说他们其实也在偷师零跑的那些快节奏策略?我其实不太确定,毕竟,零跑那种敢试敢拼的劲头,你学不来也要时间。
你有没有发现个问题——为什么所有公司都在推智能,但真正做到的是半成品?我想,技术和时间就像是煮粥,一开火,热腾腾的糯米饭散发着香味,但要变成粥,还得慢慢等。江淮还是得耐心一点,别急着把智能做成售后噪杂的花架子。
留个悬念:下一步,江淮会不会试着冒险,比如做个智能冰箱车的新概念?不全是家电+汽车的融合,也许还能引领一波新风潮。这样的打铁还需自身硬,我觉得还不过瘾。
讲到底,汽车行业这帮玩家,就像野外打猎,猎物跑得快,但如果你提前布好陷阱,胜率高不少。零跑有新鲜血液,江淮有稳扎稳打。谁更有后劲?这个差别,从家电融入到研发合作都在暗示一件事——技术的寒冬里,谁能找到合适的锅底,谁就能煮出最香的汤。
我猜,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可能还是看持久战策略。你会不会觉得,汽车不就是生活里最接地气的那块拼图,真正用心做的品牌,总会有份温度敲打心坎上?可是啊,我又在想:到底谁能让冰箱彩电车变成家的一部分?我反复琢磨,却找不到好的答案。也许,一切都在留白——
它会不会就藏在那个不起眼的细节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