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挺喜欢问自己一些问题,也喜欢问别人,今天看到“又一重要项目落位长春”的消息,我脑子里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发展?什么样的产业落地,真的能给一个城市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长春作为东北的老牌工业城市,这些年也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有人说产业转型升级就像家里翻建厕所,有时候有点尴尬,但没法不做。不做就得一直闻着那点老气,做了虽说短时间麻烦,长远来看也能顺畅舒坦点。这次宁德时代东北地区首个“时代车城”落户长春净月高新区,听起来就像家里终于装了个智能马桶,感觉有点高大上,未来可期。
咱也不怕问一句,新能源产业到底是不是长春的“命门”?——就是说,它是不是那种非抓不可,抓住能变天的事?以前大家都习惯了长春生产轿车,也习惯了吉林的玉米地,但现在新能源起来了,电池、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无人机,连自己的生活方式都跟着变了。你说这事新不新?新!但它能不能真把城市带到一条新路上,还得看落实,不能只看新闻稿里描绘的那种五彩斑斓。
4.1万平方米的时代车城,不是小打小闹。这里面不光能看车,选车,还能用车、学车。说白了,整个长春净月高新区想通过这样的项目,把“看、选、用、学”都做成一条链,最好大家从这儿看出新意买台新能源,从这儿学点知识,买点周边产品,甚至给孩子补补电池知识。你说是不是“高质能”?但关键还是一句老话:好品牌、好车型、好服务,三好才能有三高。你把车弄好看了,技术也上去了,还得让服务跟得上,谁敢买你的车谁敢用你的电池?服务一旦掉链子,再大的投入都是一地鸡毛。宁德时代敢来东北布局,就是把服务也一块儿带过来,真能让“宁家服务”在这儿落地,东北的新能源用户也能省不少心。
我还在想另一层,“新体验”听上去很好,到底能不能落地?啥叫新体验?品牌首发,零碳生活,补能换电,全链条体验听着挺带劲,但你说,现在长春的老百姓,真的对这些新东西有那么渴望吗?还是说,这事更多的是产业层面的“预演”,需要慢慢培养消费习惯?其实,多数人的生活还在柴米油盐,买车买电池还是得算账,不会只冲着体验去花钱。
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引进和布局还是有用的。比如说低空飞行器的展示中心,很多人没见过真正的无人机,更不知道原来东北三省还能玩低空经济。如果能让大家都感受到这种新东西,体验一下无人机未来怎么参与货运、怎么改变物流,那兴许对大家的消费观念也能有点促进。你说竞争激烈不激烈?激烈!但懒得比谁家电池多能跑,谁家无人机能飞多远,只想问一句:这些技术真的“接地气”吗?不是只图创新、图科技,更要能让普通人用得起,用得上。
还有一个角度,我觉得值得大家琢磨下:区域融合的底气到底从哪儿来?长春在东北的地位高点没错,但你把净月高新整个新能源产业弄得再大,能不能带动整个东北?“多点互动、跨界融合”,说白了,就是想让汽车、文旅、商业结合起来,不让大家只来买车,最好还来逛逛、玩玩,吃点好的、看点新的,让整个区域的经济链条都动起来。但真的愿意来,能拉动消费、让区域活起来,这才算有底气。有些地方花了大钱搞科创园区,结果冷冷清清,最后还要政府补贴填窟窿。这时候,企业的自驱力才是长久之道,不能靠政策天天“催肥”,得靠大家真心想过来“扎根”。
其实科技创新本身也得有个“度”。宁德时代这次不光搞车、电池,还在推进无人机,和峰飞航空一起玩低空经济,你说这是不是一种“行业跨界”?——科技在产业里就像水一样,能流过所有低处,也能在高处溅出水花,但到最后,都得有个可持续的出口,别水漫金山,把自己淹了。东北曾经就是技术创新的发源地,但后来有段时间创新动力不足,现在希望新能源、低空经济、数字经济别走回头路,这才是真正的升级。
再来说说城市的“消费中心”理想。很多地方挖空心思吸引企业,其实最终还是为了让人来买东西。你说消费有意思吗?有意思!但关键是得让消费者感觉买得值,不是只听广告词。长春如果真能通过这个项目,把周边汽车、文商旅资源都带火,不光能让净月高新区旺起来,兴许还能带动整个长春的“人气”,让普通人也感受到产业升级的温度,这才叫实在。
我个人觉得,东北这些年的发展,跟全国不少城市一样,都是在“变局”里找出路。曾经一度被提到“振兴东北”,大家关心怎么带动就业、怎么稳定经济,但现在全国新能源产业如火如荼,你不跟着动,就落下了。宁德时代这一步算是实打实“押注”了东北,也带来了不少希望,但想要熬出锅里的鲜美,还得看长春能不能把“服务、体验、融合”这些词真正变成老百姓日常能用得到的便利。
我想问最后一个问题:这样的项目,除了能让城市变得高大上一点、经济数字漂亮几分外,到底能给普通人带来啥?对于普通家庭,新能源车价格能不能再接地气点,充电桩能不能不用满城找,电池售后能不能真正让人省事省钱?这些琐碎的事,远比纯技术上的创新来得实在。
城市产业升级不是一句口号,一楼一景都要落在实地。你要是只剩一堆展示区、一大串“五年规划”,最后大家都看热闹没人掏钱也不行。未来长春净月高新区新能源布局,能不能真的把好处实现,既要看企业有多“真心投入”,也要看政府有多“会运营”。别到最后,忙了一圈,企业找机会“溜号”,地方成了“烂尾楼”。这也是对很多城市的警示:引进项目不是跑马圈地,得让企业和市民都受益才行。
总之呢,长春这回接的这个“新能源产业大盘”是有想法的,也是有魄力的。没人会否认产业升级的必要,关键就在于一句大白话:新项目落位,咱老百姓能感觉到啥?买车更方便了、维修更省心了、体验更有趣了,这才叫成功。如果只是炒热了几组数据、跑红了几场发布会,最后大家无感,那就又成了政绩工程。希望这次能踏踏实实地走下去,让东北的产业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让更多普通人能敢于相信新能源是真正“面向未来”,也“走进生活”!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