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找一个可以代表本田电动化困境的瞬间,2025年7月的那则新闻足够具象:本田宣布中止其纯电大型SUV的开发,曾经喧嚣的战略目标也随之归于静寂。原本要在2030年前拿出10万亿日元投资,再厉兵秣马冲刺电动与智能化高地,转眼只剩7万亿,连纯电销量目标也悄悄缩水。新车S7与P7月销如同温度计零点徘徊,三位数的业绩显示,本田在中国市场已然掉队。放眼日系阵营,丰田高举纯电大旗,日产以N7强势切入,本田成了被边缘的失速者。这场汽车产业的逆转,不亚于一场精致的日本料理,素净的米饭还没煮熟,隔壁已经端出了三文鱼刺身,香气四溢。
回顾本田的电动化征途,画风从激进骤变为保守,简直是一场速度与激情的急刹车。2025年初在拉斯维加斯CES上亮相的本田大型电动SUV,本被视为进击北美市场的冲锋号,续航官宣480公里,架构全新。然而半年未到,本田就自己给冲锋号按下了静音键。官方说是因为美国“大而美”政策,市场变冷。但稍微动点脑筋也能推理出,本田其实是被自己的纯电竞争力拖了后腿,市场不好是表象,战略失灵才是真问题。
更悲催的是,本田的全球电动化战略一盘散沙,缺乏连贯性。减少纯电投入的同时,大力往混动押宝,未来几年要推13款新混动车型。这种“二选一”的策略,其实是技术不自信的妥协。而混动再好,也不过是延缓淘汰的权宜之计,在纯电化浪潮中很快就要成为淘汰赛的背景板。想在中国市场以混动打天下?纯属痴人说梦,毕竟2025年上半年中国纯电车型渗透率已突破40%,消费者对纯电的渴望只增不减,本田此刻收缩,活脱又一场把核心市场拱手让人的自杀式操作。
问题还不止于此。本田的纯电产品在中国市场存在明显断档。S7、P7两款新车很难说有明显优势——电池技术不上进,智能驾驶也看不到门路,用户痛点一个没解决。退一步说,销量就像小雨点打在大海里,2025年二季度月均800辆的成绩,在同期同级别纯电SUV市场月销5000辆的平均线面前,几乎是纯电葫芦娃。叫好不叫座,实则本田对中国消费者心思一窍不通,产品定义明显落后于时代。
反观丰田与日产,都是玩命加码纯电,甩掉了本田好几条街。丰田虽然起步慢,但铂智系列一出,立刻夺回主动权。2025年推出的铂智4X,是基于e-TNGA平台的纯电中型SUV,续航说得花里胡哨:615km,还有固态电池预研,充电10分钟补400公里。智能驾驶配置也拉满,Toyota Safety Sense 4.0支持L3级自动跟车与车道保持,可谓居家出行小能手。上市首月卖了1.2万辆,完胜本田同期所有纯电车型。
丰田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坚定技术路线,不因一时得失而动摇。固态电池研发不竭力,计划2027年量产装车,续航力争破1000公里,充电时间缩至15分钟。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双管齐下,2025年中国纯电市场份额达到8.7%,比去年涨了3.2个百分点。丰田的“长期主义”就是一回归定律,把电动化这锅粥煮得既香又稳。
日产更绝,技术底子深厚,N7一上来就精确打击。作为Leaf之后的新旗舰SUV,N7用CMF-EV平台完成电池包与车身一体化设计,能量密度升至300Wh/kg,续航702公里,还搞定了复杂路况下的操控与稳定。智能车机也是与中国科技企业深度合作,语音、场景化服务、设备互联应有尽有,赢得中国市场不止靠产品,还有服务生态。三个月销量跻身纯电SUV前十,半年卖了3.5万台,是本田同类车型的数倍。
日产的策略也值得玩味。它不仅是在卖车,还在卖“纯电生态”:10万个兼容快充的充电桩密铺全国,推出订阅式租车,降低门槛,用户体验做到了极致。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2025年中国纯电市场占有率高达9.2%,穷追不舍,直逼丰田。
那么本田真的“彻底失败”了吗?未必。本田混动技术积淀仍在,品牌影响力尚存,销售渠道广布。这些都是翻身的本钱。但如果还想回到日系三强电动化第一梯队,就必须刮骨疗伤,舍弃保守,重新聚焦核心技术。固态电池、电驱系统、智能座舱都要加大研发投入,还要摒弃对大型SUV的执念,转攻中国这类市场更好卖的中小型纯电车。充电桩和售后服务体系也要提速,给消费者吃下定心丸。
汽车电动化浪潮下,任何一家企业想靠过去积累“躺赢”,只会变成沙滩上的脚印,一波浪就抹没了。丰田与日产已用实力证明,只有精准战略、持续投入和对市场的通透理解,才能成为赢家。本田目前的“下坡路”,是危机,也是机遇。如果能及时破除技术、市场和产品的短板,还是有机会逆袭。但如果惯性不改,继续收缩和犹豫,电动化时代它的江湖地位恐怕就此终结。
所以,对本田来说,最该做的不是“退缩”,而是“聚焦”。聚焦核心技术,聚焦当下最需要的市场,聚焦消费者最渴望的体验。唯有如此,这家曾经呼风唤雨的日本车企,才能在新的战场上杀出一条血路,不至于成为电动化潮流里被淘汰的那一个。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