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里,人声未息。有人在沙盘前琢磨无人车调头的轨迹,有人低头推敲PPT上的一行行法规。咖啡杯倒影下,手机屏幕灵光闪烁,会议桌上散落着各色名片,仿佛期待政策与标准能像拼图块一样,一拍即合。可拼图的世界,没有名侦探柯南,现场也没半点硝烟,只有一群“懂行”的人在说一门最好懂、又最复杂的“外语”——标准。你要是真坐在这里,怕不是只想悄摸待在角落听人聊八卦。
智能网联汽车的世界,和大多数人理解的“轮子加芯片”完全不是一个维度。10月17日,北京,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的“政策论坛”,就像一场教科书级别的行业搭台。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安铁成董事长掌舵主持,现场坐了一圈国内外政要、专家、标准制定的老炮,他们不谈情怀,只聊真实 —— 谁握着标准的权杖,谁能带头发车,谁又怕路上堵成一锅粥。
开场不温不火,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郭守刚副司长有板有眼地交了底:中国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各路政策与标准雨点似的砸下,高歌猛进,成果也摆在明面上。这年头,谁家没两把刷子,谁又敢拉下转型升级?紧接着,郭守刚老师话里话外:“我们没停步,下一轮技术创新、法规标准、国际合作的阵仗更大。”这可不是吹牛,往往意味着:新赛道才刚铺好,谁掉队谁尴尬。
这场论坛就像翻开案件的卷宗,每一页都有“专业证据”。英国人(格雷厄姆·泽比迪)一脸正经聊政策切换——“清洁、网联、自动化出行”,摆出本国如何砸钱、推标准的路线图。说白了,英国也没指望一夜翻身,“我们在转型,别催我。”台下没人喊“保守”,德国的托马斯·弗里希紧随其后,端出“自动驾驶战略”,加了一句:“国际统一标准很重要”。德国人不愧工程师思维,严丝合缝、标准先行,还不忘把标准写进说明书。专业人士之间的默契,从来不是炫技,而是互相“抄作业”时也要讲版权。
中国的王乃铝带来的是更贴近实操层面的“召回管理”故事,比起汽车本身,“缺陷”和“召回管理”这几个字,第一次听起来像是售后服务,其实是悬在全行业头上的剑。在智能汽车这盘菜里,“不怕做创新菜,最怕出食品安全问题”。这里没有热血沸腾的品牌故事,只有一串串流程和方案——一种理性到冰点的“安全感”。
高精地图这件事儿,听着玄乎。自然资源部的孙维先,得像刑侦队讲案发现场推断路线一样,细致到每一个地物点的变化。地图之于自动驾驶,好比DNA样本,精度不行,谁都跑偏,甚至翻车。孙主任一边讲着典型案例,一边强调:“规范、创新、监管、一体推进。”说白了,这活儿不能只靠“互联网亿点点创新”,法规得跟上,一招错,全车覆没。
不光中国人挖细节,新加坡的蓝维善瑞士军刀式冷静,把政策、生态系统、场景试点一条条捋顺,推开窗户让人看见别家城市的另一种活法。去年还在测路,今年已在谈“自动驾驶生态圈”,说到底,是试错做加法,每一步都踩在慎重的标线里。
最好玩当然是多国“标准协同”。德国说标准重要,英国说要转型,新加坡自证进度,中国自信“先试先立”,泰国(帕塔拉蓬)来蹭热度“国际合作推进”,连联合国的安德烈·波切罗夫都赶来聊171号法规,讲自动驾驶里的“驾驶员辅助系统”。各国各套路,各抒己见。没有对错,只有进度表。
听完整场,最显眼的关键词不是“黑科技”,而是“标准”和“互鉴”。过日子的智慧,主角总是清楚标准背后代表什么:谁家的红绿灯亮着就能过,谁家的不行得挨罚。“加速产业化发展”的口号,往往是对现实卡壳的温柔掩饰。光有技术不行,标准磨得慢,更是要命。汽车行业的“命案现场”,很多时候是标准缺位。
我见过很多“事故现场”,没人喜欢“经验教训”四个字,但每次事故都写着一份缺失的标准。有时候,你觉得行业进步太慢,是因为没站在指标和法规的滩头。每次标准的字句里,藏着无数夜不能寐的技术员、法务、政策专家。他们不喊热血口号,因为事故报告里不会留空格给情怀——只有“因违反××标准导致后果”这样冷静的结论。
冷静之下,我们都期待智能网联汽车能破局。可“政策互鉴”“标准协同”,想必听起来像多国专家集体“抄作业”——明着各自保有小九九,暗里又要抱团取暖。欢迎来到全球化的智能车环游记,规则是:标准互认、政策不打架,最后谁能站到终点线,还要看谁更会算账户和躲坑。
标准和法规永远在修订,行业泡沫也许会破,只有“踩过的坑”会记录进经验。今天智能汽车的画饼,明天就可能变成召回通报里的冷数据。这个行业很公平,也很残酷。世界大会开完,谁家的车能先上路,最终还是挂在那一行行业标准的背后。究竟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会不会被“协同标准”拉成一条缆绳?还是各走各的独木桥?看似冷漠无情,到头来还是个“大家怎么才能都不掉队”的老问题。
所以,你更相信技术,还是相信规则?你希望标准做加法,还是宁愿偶尔试错?我自认看了不少车祸与和解,每每轮到自己的时候,还是会想多问一句——谁在为这场标准的竞速负责,又是谁,能真正“安全下车”?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