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提前付全款,黄牛难套利,消费者呼声不断

先付全款再排产!小米汽车“期车模式”动了谁的蛋糕?

在当下中国汽车市场,买车本该是“先下单,后验货,最后掏钱”,而小米汽车最近却玩起了“期车模式”,让不少人彻底迷惑。原来的购车流程很清晰——APP上下单,选好了配置,付个定金,等着厂家排产。车到了以后,消费者才结清尾款,拿走发票,皆大欢喜。可现在,小米突然来了个反套路操作:通知你提车之前,必须先把全部尾款付清,否则车不给,订金也打水漂。这波操作属实让不少消费者吃了一惊,批评声、质疑声充斥网络,仿佛小米一夜之间变成了“霸王条款厂商”。

小米汽车提前付全款,黄牛难套利,消费者呼声不断-有驾

但凡事情没有表面这么简单。小米汽车这次的“创新”,其实是有的放矢。并不是所有客户都被提前勒令结清尾款。小米汽车其实主要是针对那些“阴阳订单”,高概率对焦的是一群特殊人群——黄牛党。你为什么要拖延排产时间,提车时间?为什么选了分期却死活不办手续?原因很简单,因为车还没找到下家,订单只是个坑,随时可以倒手赚差价。小米上市一年多,早期订单堪比官方发福利,一台车加价两万不是传说。黄牛按键侠,把订单当股票抢,一百辆车就是两百万,谁能不心动?

然而一年过去,风向变了。小米二手车供给增多,市场变冷,黄牛的宿命变成:车卖不了,亏本提车还不如直接扔掉定金。早点认栽止损总强过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此时小米与黄牛互为猎人与猎物,谁都不想被对方薅羊毛,于是“提前付全款”成了防黄牛新利器。社会上很多“业内人士”跳出来指责小米违约。实际上,每条游戏规则都写在《小米汽车购买协议》里。协议规定小米有权在生产或销售需要时,通知消费者支付余款,7天之内必须付清。否则订单取消,定金作废——这一切事先明码标价、黑纸白字。

小米汽车提前付全款,黄牛难套利,消费者呼声不断-有驾

质疑声说协议是“霸王条款”,但实际并不成立。“霸王条款”的定义是单方逃避法律责任,降低自身责任,限制消费者合法权益,并损害群众利益。如果小米借此推迟交付、借口不交车,那确实构成侵权,而现在并没有这么干。协议并没有让小米能够随便耍赖,只是把付款节点提前了些。定金和总价没有变,买卖双方利益并不受损。需要警惕的,仅仅是付款窗口太窄——“七天自然日”环节稍显不近人情。遇上假期或银行休业,消费者容易遭遇尴尬。

更合理的做法是将“7天自然日”修改为“7个工作日”,哪怕多给几步后悔权,也算是为客户留条后路。有些人肯定要说,这种建议显得偏袒小米。但你若翻翻评论区,真以为谁都要咬住波哥是“小米水军”,未免太高看自己的智商。关注了波哥日常内容的,一眼就能看出,逻辑推理砸得很清,立场在“规则理性”而非盲目护主。

此事的本质,倒不是“消费者权益”这块铁牌,更值得深思的是黄牛与厂商的博弈。今天的小米汽车,不再只是搬运工,它学会了与黄牛斗法,用规则堵住黑产漏洞。可是当年小米吹订单、晒锁单量的时候,有多少水分,是黄牛帮忙做局?如今泡沫挤干,漂亮数据还剩几分真实?“先结清再排产”绝非无的放矢,而是直指行业乱象。让人明白一个道理:你点灯,小米放火,局中人各有各的算盘,谁也不甘于做冤大头。

小米汽车的这场契约风波,绝不只是付款流程调整那么简单。这里有乱世黄牛、虚高订单、厂商利益,还有广大消费者被动变成规则实验对象。表面上是一纸协议,实际上是一场生产与销售顺序的再平衡——谁掌控主动权,谁能笑到最后?翻开汽车市场的厚重剧本,我们只是看到了小米亮出的冰山一角。

小米汽车提前付全款,黄牛难套利,消费者呼声不断-有驾

最后,你以为买车是和厂商点菜,其实厂商也在默默挑客户。每条规则背后,都有一群人想多赚点,少亏点。而你我,是不是已经习惯了“先掏钱再吃饭”?下次买车时,不妨多留几分心眼,看看那些水分订单里,你是不是也掺了把筷子。

小米汽车提前付全款,黄牛难套利,消费者呼声不断-有驾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