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汽车圈永远不缺故事——昨天是“南北大战”,今天是新能源赛道上的厮杀,明天谁知道还会冒出多少幺蛾子。
但要说最近哪个传统大厂过得最憋屈、最“坐过山车”,那广汽集团这波操作,绝对能牢牢占据热搜席位。
新技术砸下去,口号喊得振聋发聩,产品花里胡哨,账面却难看得让人想捂脸,主打一个“用力过猛、收获失灵”。
到底怎么就技高一筹,却败给了市场?广汽困局,真就无药可解吗?
问出这个问题的人,未必真理解广汽的痛。
外行看热闹,车圈老炮儿只看里的水有多深。
广汽是个什么体量的玩家?不用细说也知道,背靠大树好乘凉,合资盘子稳得一匹。
这年头,照理说,国企混汽车那是“躺着数钱”的行当吧?
可2025年上半年一出账,全行业眼珠子掉了一地:净亏18亿,销量同比腰斩12%,啊这,这等数字搁谁脸上都挂不住。
这还不算,新能源大潮下,传祺和埃安这两面大旗,明明数据亮眼:埃安能跑21万辆,同比翻番,传祺PHEV更是四个半涨幅。
理应“喜提热搜”对不对?可惜囊中羞涩,账面依旧惨淡。
经验成了包袱,技术成了空转,市场边缘化成了常态。
内行都明白,广汽这船,是不是跑错了方向?
别急,单说技术,广汽可以说是“科研花钱不眨眼”,心狠手辣。
2024年一年,光是研发预算就丢出去32个亿,还不算自主专利1400多项。
业内盛传的石墨烯快充、电驱组合、智能驾驶“ADiGOPILOT”等,一字排开,拿去展台都是能把观众“秀懵”的那种。
乍一听,牛得不行。
但技术再顶也怕一句老话:“叫好不叫座”。
很多车主跟我吐槽,说广汽的车,他是认可技术参数,各种黑科技眼花缭乱。
可真要下单了,总还是犹豫:定位模糊,价格太卷,渠道服务跟不上,体验很分裂,花冤枉钱的风险还挺高。
这其实就是技术与市场之间的那个最老掉牙的死结。
你有本事做牛做马做芯片,用户不买单,能吆喝出个啥花头?
更“打脸”的是,广汽的增量基于科技创新没有起到正向循环,反倒像是空中楼阁,一摇就两眼发黑。
业内都懂,汽车产品的价值实现,并不单靠堆技术指标。
谁能用科技解决用户烦恼,谁才有可能撬动下一波消费升级。
说白了,广汽的难在:技术路走得太靠前,市场打法却没跟上。
说起渠道,这就得从改朝换代后4S店的“挣扎”聊起。
曾几何时,传统4S店是人人趋之若鹜的“印钞机”。
广汽本田、丰田的门口,提车队伍排得像上年夜饭;油车热卖,配件维修忙得不行。
新能源一杀出,天翻地覆。
电动车基本不咋坏,维修频率低,4S店变成“闲人馆”——一年下来维修保养收入直接跳水,很多店甚至干到“贴钱营业”。
而且,传统4S店的卖车能力,被互联网新零售怼得体无完肤。
主要是效率慢、体验硬,年轻一代压根就不吃这套。
广汽有心转型线上,又走得拖拖拉拉,赶不上新势力那股网感和响应速度,错失先机。
别看“三大战役”阵仗很大,实际落地嘛,行业里私下说,“说得头头是道,结果雷声大雨点小。”
今年不少广汽4S纷纷挂上“出兑”牌子,能挺住的都算狠人。
怎解渠道困局?一句话,得换思路。
有见地的业内人聊到,未来汽车卖不再靠门店数量碾压,而是搞融合生态大平台,全场景触达客户。
这不,就连电商都叫嚣着“人-货-场要重构”,广汽还拿着上个时代那一套刷积分、造流量,显然跟不上节奏了。
别说年轻人了,现在四五十的阿叔阿姨看车都搜直播间,“团购价”、“一口价”,一查才发现,店头的套路还在玩猫腻。
传统4S该升级也得改,否则坐吃山空真的不是危言耸听。
再聊合作,其实广汽最重磅的“自救药方”,莫过于抱上华为这棵大树。
网友调侃,“谁和华为沾边,谁就是新能源车圈未来的答案。”
2024年刚签的合作,不是闹着玩的,华为牌AI、鸿蒙舱、ADS3.0自动驾驶这些东西,已经成了汽车智能化的顶流IP。
广汽混上这艘快船,表面意义仅供参考,实际还得瞅后劲。
一边是华为“全栈”加持的高端智驾体验,一边是广汽多年厚积的整车实力,按理说拼个爆款真不是梦。
业界人挤眉弄眼地等着2025、2026的新车型,估计行不行,得等实车跑出来再下手。
合作虽晚,但至少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可现实怎么说?有网友就怼:华为都快成“汽车国民党”,今年带头开跑,明年尾灯还不知让谁追,不少伙伴真是怕跟慢了成炮灰。
那广汽的华为合作,真能短时间带来质变吗?未必。
反转来的快,还是溃败更快,不敢打包票。
毕竟技术更新周期太短,谁能抓住潮水的风口,才是胜负的关键。
用户不会为了谁的情怀买单,只认实际体验和口碑。
翻看广汽的“成长史”,才明白这家伙的底子其实很厚。
从合资时代吸收、消化、再创新,传祺高端路线短暂突围,埃安纯电爆发都不是偶然。
压根就是一步棋走到现在的新能源拐点。
但话说得好:时代变了,配套也得变,“技术牛奶”掺不进市场“咖啡”,什么法宝都白搭。
要怪只能怪自己试水太小心,转型太慢,合作太谨慎。
市场讲究的是快和准,拿腔作势是没用的。
未来要咋玩?
还是得回到那句老生常谈:产品要打动人心,渠道要无缝接轨,体验感要拉满。
业内有识之士给了这样几条路——
第一,技术不能光自嗨,要对准消费者真正的痛点,比如快充、安全、智能互联,那些空洞炫技,基本没人理会。
第二,渠道彻底革新,抛弃原有自恃体系,做强线上、重构线下,没有连接感就没有活路。
第三,华为合作不是护身符,得利用AI和数字平台能力,打造一套真正闭环的服务和用户生态,用户躺平,厂商才能站稳。
第四,别老想着靠内卷熬出头,国际市场早晚要成“减压阀”,走出去,不止是卖车,啥本地化、海外售后都得同步升级,拼的就是综合实力。
要说这事有无希望?
真不能妄下结论。
车圈的水,深得能养鱼,广汽这样的巨头,底子还没烂透,真拼起来爆发力不容小觑。
就怕折腾半天,又跑了个寂寞。
到最后,消费者都奔向极狐、理想、小鹏,广汽再牛的技术,也只能成为“PPT上的高光”。
但你说技术、渠道、合作,哪一环最难啃?
个人感觉,渠道和体验变革恐怕是最要命的,太多人低估了现实的阻力。
你看小红书上,买广汽新能源的不少老哥,都是先吐槽回家再吃“反悔饭”。
归根结底,新能源这事儿,不是秀黑科技,也不是追风投名气,而是“谁抓住了人心”。
车圈江湖,本没有神话,只有一群不肯认输的玩家。
说到底,广汽的技术不是没用,而是还没找到打动人和打通市场的魔法钥匙。
谁能在客户体验、全场景服务、电商新玩法、国际化赛道上齐头并进,谁就有望捅破天花板。
华为合作只是一个开始,最终能不能绝地反击,还是得广汽自个儿在泥泞中摸爬滚打一番才知道。
等到那时,看是浴火重生,还是继续徘徊,就留给时间和市场来下注吧。
话又说回来,你对广汽的这场“华为救赎”怎么看?
你觉得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真正的难题到底在哪?
来,留个言,说说你的看法!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