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曝汽车圈订单注水内幕,1亿辆订单背后藏了啥?

嘿,各位老铁们,那天我正窝在电脑前,手里那杯咖啡还没来得及凉透,刷着手机,突然就被蔚来董事长李斌在2025蔚来日活动上的一句话给震住了。

他那老哥,冷不丁地给整个汽车圈扔了颗“深水炸弹”,那话,简直是直击灵魂的拷问:“要是把各家车企公布的订单数加起来,都已经有1亿辆了。”

“噗——!”

我差点没把刚喝进去的咖啡一口喷出来!

1亿辆?

我的天呐,这哪是订单,这简直是把地球村的潜在购车者都给“预定”了一遍,连隔壁老王家养的二哈可能都“订”了一辆!

这数字一出来,空气里瞬间弥漫着一股子尴尬,又夹杂着某种“终于有人说了”的释然。

李斌曝汽车圈订单注水内幕,1亿辆订单背后藏了啥?-有驾

你想啊,平时咱们看那些车企宣传,动不动就“上市一小时订单破万”、“七十二小时突破十万”,听着特别厉害,好像这车不买就亏了一个亿似的。

可每次看到这些“神话般”的数字,我心里总忍不住犯嘀咕:“真的假的?这销量,赶上卖白菜了都!”

李斌这一嗓子,直接把汽车行业“订单注水”那层薄薄的遮羞布,给毫不留情地扯了下来。

1亿辆订单,这跟咱们平时在路上看到的车流,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真实销量数据,简直是天壤之别,中间隔着一条比马里亚纳海沟还深的鸿沟。

李斌曝汽车圈订单注水内幕,1亿辆订单背后藏了啥?-有驾

据我这百家号博主在泥潭里摸爬滚打多年,从各路小道消息和“行业内部人士”那里挖来的数据,今年年初到现在,中国乘用车的小订数量确实突破了5000万辆,其中80%的订单,都是在新车发售头72小时里完成的,看着那叫一个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得很。

但现实呢?

全国乘用车累计零售销量,也就大概1469.8万辆。

这巨大的落差,就像你在朋友圈里看到的“完美人生”和自己钱包里的“真实余额”一样,扎心得很。

李斌这番话一出,那可是捅了马蜂窝了!

《经济日报》马上就跟上了,连着发了好几篇文章,狠狠批评车企这种“订单泡沫”的现象,还直截了当地说,这些虚高的订单数据,早就该好好挤挤水分了,不能再让这些“数字游戏”蒙蔽了消费者,也蒙蔽了整个市场。

李斌曝汽车圈订单注水内幕,1亿辆订单背后藏了啥?-有驾

话说这“订单注水”的玩法,最早是从手机圈儿那边“取经”来的。

你想啊,买个手机,动辄几千上万,可跟买车比起来,那决策链条可短多了。

看中了,手一滑,下单!

多痛快。

可汽车呢?

单价那么高,消费者买车要考虑的事儿可多着呢,从试驾到选配置,从贷款到保险,哪个环节不需要深思熟虑?

哪能像买手机似的,看个发布会,头脑一热就“小订过万”了?

李斌曝汽车圈订单注水内幕,1亿辆订单背后藏了啥?-有驾

这完全是把手机行业的营销套路,生搬硬套到了汽车这个完全不同的赛道上,简直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活生生例子,水土不服啊!

要搞明白这场数字游戏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得先弄清楚行业里订单是怎么分类的,不然根本看不懂这里面的“弯弯绕”。

先说说“小订”,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意向金”,几乎没什么约束力。

消费者就算下了单,之后想退款随时都能退,没什么损失,简直就是“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的代名词。

而“大订”就不一样了,一旦下了大订,那就说明购车进入了实质阶段,要付的钱更多,而且通常情况下是不能退的,算是板上钉钉了。

李斌曝汽车圈订单注水内幕,1亿辆订单背后藏了啥?-有驾

但问题是,无论是小订、大定,还是后面的锁单数据,都没有第三方机构来监管,这些数字全是车企自己想怎么公布就怎么公布,完全没个准儿。

这就像一场自己当裁判、自己当运动员的比赛,结果还不是想怎么报就怎么报?

更离谱的是,现在市面上还有专业的团队,专门给车企做那种“小订过万”的全套营销方案。

他们会组织车企的内部员工、经销商合作伙伴先下单,等营造出热销的假象之后再退款。

这操作,简直是“左手倒右手,订单蹭蹭走”!

还会雇网络水军在网上发帖,制造出车子特别好卖的氛围,让不知情的人以为这车真的很抢手,简直是把“饥饿营销”玩出了新高度,都快玩成“饥荒营销”了。

李斌曝汽车圈订单注水内幕,1亿辆订单背后藏了啥?-有驾

有些车企还会给区域经销商下任务,要求他们每个月必须完成固定的“订单量”,要是没达标,就扣减给经销商的返利。

你说这经销商能怎么办?

为了保住自己的“口粮”,只能靠“虚假下单”的方式来冲业绩,不然自己的利益就受损了。

这不就是把压力层层转嫁,最后逼着大家一起“造假”吗?

李斌曝汽车圈订单注水内幕,1亿辆订单背后藏了啥?-有驾

还有些企业更“骚气”,打着“员工福利”的旗号,强制内部员工参与小订,等过段时间再统一退款。

就这么一次活动,就能造出好几千笔虚假订单,把数据弄得特别好看,简直是“内部消化,数据美化”的典范,这套路,比梅西的盘带都花哨。

订单到底注了多少水,其实从小订或者盲订的转化率上,就能看出来个大概,根本藏不住。

我记得之前有一家新能源车企的董事长就公开说过,他们家小订或者盲订的订单转化率,也就只有10%,大部分订单最后都没变成实际购买。

这简直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订单版,剩下的90%都是“炮灰”啊。

就拿去年三季度上市的一款新能源车来说,这款车是对标特斯拉Model Y的,当时官方宣称,上市才72小时,订单就突破了3万辆,听着特别厉害,简直是“开门红”的典范。

可直到今年7月,这款车的总交付量也才只有5万辆。

李斌曝汽车圈订单注水内幕,1亿辆订单背后藏了啥?-有驾

这意味着,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这款车实际交出去的数量,比最开始宣传的订单数字差远了,之前吹的那些订单,大部分都是虚的,简直是“一吹就破”的泡沫。

这不就跟某些球队赛前吹得天花乱坠,结果一上场就被打回原形一样吗?

车企为啥这么热衷于把订单数据往高了做?

这背后其实有三重驱动的逻辑,不是平白无故的,简直是“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套路深得很。

首先,是营销绑架和从众心理。

现在新能源赛道上的车子越来越像,同质化特别严重,大家都在“卷”配置,“卷”价格。

李斌曝汽车圈订单注水内幕,1亿辆订单背后藏了啥?-有驾

在这种环境下,很多车企都觉得“销量就是声量”,订单数高了,关注的人就多,能吸引更多消费者来买。

这就像一场“比谁嗓门大”的游戏,谁的订单数比别人少,就好像输了似的,生怕自己被市场“遗忘”,被消费者“抛弃”。

这种心理,简直是把消费者当成了“盲从的羊群”,觉得只要制造出“爆款”的假象,大家就会蜂拥而至。

你看那些体育赛事,有些球队为了造势,也会在赛季前拼命宣传自家球员“状态神勇”、“团队空前团结”,结果一开赛,就被打得找不着北。

这不就是把球迷的期望值拉满,然后靠虚假繁荣来掩盖真实实力吗?

其次,是向上管理和资本游戏。

小订数据不光是给消费者看的“信心指数”,让他们觉得这车靠谱,值得买。

李斌曝汽车圈订单注水内幕,1亿辆订单背后藏了啥?-有驾

更重要的是,它还是给投资者和公司内部高管看的“成绩单”。

数据好看了,投资者才愿意投钱,觉得这家公司“有前景”、“有潜力”。

高管也能拿着漂亮的数字,向董事会证明自己的工作有成效,简直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圣诞老人,一切都得自己亲手去“包装”,去“拼”。

漂亮的订单数据,就像是给资本市场打的一剂强心针,让那些盯着财报的基金经理们觉得“这公司有搞头”,股价蹭蹭往上涨,多好的故事啊!

最后,则是品牌形象和市场排位战。

李斌曝汽车圈订单注水内幕,1亿辆订单背后藏了啥?-有驾

在竞争白热化的今天,谁都想当“销冠”,谁都想在排行榜上压别人一头。

订单数据,就成了衡量品牌“江湖地位”的重要指标。

如果一个品牌总能放出惊人的订单数据,那无疑会给它镀上一层“热门”的光环,让它在消费者心中显得更有吸引力。

这种“面子工程”,有时候比实际的销量数字更重要。

毕竟,谁不想在媒体报道里,在行业分析中,都看到自己的名字排在前面呢?

这就像明星们为了争夺流量,各种数据造假、榜单刷量,本质上都是为了一个“好看”的数字,为了在“江湖”上有一席之地。

但话说回来,这种“订单注水”的游戏,真的能长久吗?

短期内或许能制造出一些声量,吸引一些眼球,甚至忽悠一些不明真相的消费者。

可一旦泡沫破裂,当消费者发现自己被“忽悠”了,当媒体和监管部门开始深挖,那对品牌的伤害,可就不是一星半点了。

就像当年那些过度包装的保健品,或者某些靠“刷单”冲销量的电商卖家,最终都逃不过市场的惩罚。

信任这东西,一旦失去了,再想重建,那可就难如登天了。

所以啊,与其把精力花在怎么把订单数据“注水”上,不如老老实实地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到位,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价值。

毕竟,汽车不是快消品,它承载的,是家的梦想,是出行的安全,更是对品牌的信任啊。

你说呢,老铁们,这出“订单注水”的戏,还能唱多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